郑州市骨科医院(450052)罗曦
颈椎病属于骨科疾病,在对其进行临床治疗时,颈椎前路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在医疗技术持续发展下,颈椎前路减压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随之得到有效运用,但却存在较多并发症。对于颈椎前路手术来讲,呼吸道并发症属于重点预防疾病,强化围手术期的呼吸道管理,在提升其护理效果方面起到积极作用[1]。本文选取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颈椎前路减压术围手术期患者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7岁,其平均年龄为47.5岁。病型:16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33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例肿瘤患者。全部患者均实施呼吸道管理。
1.2 方法
1.2.1 呼吸道管理 呼吸道管理方法具体包括:①术前准备,向患者进行呼吸道管理重要作用的讲解,不仅需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而且还应该引起患者高度重视,以便于配合进行治疗和护理[2]。②气管推移的训练,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旁侧,拇指指腹根据气管旁侧进行按压,并对气管与食管至非手术侧的推移,应该超过中线,减少牵拉中断问题的出现。按照循序渐进形式进行3天训练,身体肥胖与颈部粗短患者需要持续5天训练,每天持续3~4次,时间维持15~60分钟,以便于满足手术要求。③器械准备过程,需要保证床旁氧气和吸痰器等。④戒烟,患者需要进行戒烟,避免吸烟刺激出现呛咳情况。⑤告知患者正确咳嗽与咳痰方法,护理人员同时还需要引导其正确咳嗽与咳痰,即患者咳嗽过程,胸廓会造成活动度的增加,并非局限于嗓子,通过深呼吸的方式,对胸部活动予以掌握,通过手轻压患者颈部的方式,对其展开外力保护。⑥避免呼吸道感染,需要加强保暖等护理,特别是在冬季。
1.2.2 术后管理 ①心理护理,因手术部位于呼吸道旁侧,患者极易出现紧张和恐惧等情绪,不敢正确咳嗽与咳痰,所以,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告知患者咳嗽与排痰必要性,使其恐惧心理得到有效消除,从而具备战胜疾病信心。②呼吸道护理,首先需要对患者呼吸情况进行观察,如活动度和次数等,特别是SpO2超过95%患者中,若是低于此项标准,需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排除,做好相应处理。确保呼吸道的通常同样至关重要,患者因手术气管牵拉和手术创伤等饮食影响,其伤口部位经常呈现肿胀或喉头水肿的情况,使其气管内分泌物持续增加,患者术前的消除能力随之下降,无法保证呼吸道的通常。因此,多饮水保证呼吸道的湿润,能够对分泌物予以稀释,每2小时对患者叩背,能够保证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痰,促进分泌物的排除。若是痰液阻滞造成喉头水肿,会对其呼吸造成直接影响,如果吸痰、消肿药物使用无效,则需要展开气管切除术。在雾化吸入中,通常需要通过中心吸氧管道予以氧化吸入,即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4×104U)。患者每日2~4次,持续时间为20分钟。在患者吸入药液中,还需要展开氧气吸入,在提升氧气的吸入量同时,还能达到润化气道的目的,以便于稀释痰液,从而顺利咳出。
对于50例颈椎前路减压术患者,在其围术期内进行呼吸道管理,全部患者均未发生呼吸道并发症。
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其手术入路主要通过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置于椎体前方,因此,整个手术需要对内脏鞘进行持续牵引,牵至对侧后实现椎体前方的显露。若是患者术前未展开呼吸道管理,例如:未进行气管的推移训练,除了会造成较大手术损伤之外,还会发生出血量的增加,甚至造成手术的被迫停止。若是勉强进行手术,可能会对患者气管造成损伤。基于此,整个手术过程,气管牵拉和手术创伤,均会对患者造成咽部不适,使其出现咳痰困难或咽部疼痛等临床症状,甚至造成患者窒息,直接危及其生命安全,该危险通常发展于术后48小时,可见颈椎前路减压术的围手术期中进行呼吸道管理,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
本文患者均实施呼吸道管理后,均已经顺利进行临床手术治疗,且呼吸道的恢复比较理想,通常在3~4天呈现痰液的减少,仅有部分患者出现强度咽部疼痛,均在可以忍受范围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