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灿财 徐旭/四川省畜牧总站
近年来,随着国家持续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产业也正朝着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四川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治本之策,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新建(改造提升)20.13万hm2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优秀区域品牌4个、优质品牌农产品27个,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销售等方式带动产业发展,实现104万贫困人口脱贫、3 513个贫困村退出,30个计划摘帽贫困县达到验收标准。
然而,在产业扶贫中,一些地方收获的不是成效,而是教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变“规划”为“计划”,喊出诸如两年内打造“万亩核桃产业园”此类的口号,集中资金大势扩张,等到挂果时却发现市场同类产品严重过剩,价格不理想,给贫困群众增收和发展产业带来双重打击,出现“政府干、群众怨”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有急功近利催生的盲目性,有“盆景式扶贫”导致的务虚性,也有长官意志主导的权力惯性,这诸多因素存在着一个共性——忽视或者无视市场供需现状和趋势,偏离市场经济的正常轨道。如何让产业扶贫持续发力、长期有效?笔者认为应坚持用好市场的力量,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扶贫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启示我们,在新常态下,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凡属市场能解决的,政府要简政放权、松绑支持;凡属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
产业扶贫也不例外。首先,要明确其经济属性,认真研判当前市场供给和需求情况,系统分析自身资源禀赋和贫困群众经营能力,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升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其次,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制定完善脱贫攻坚规划,优化政策保障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税收、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优惠,引导市场更精准地进入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家中。最后,要把握原则底线,加强监管,降低人们的短见和资本的逐利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责任感和公益性,守住老百姓的绿水青山,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产业扶贫要注重运用好企业在供销渠道、市场敏感性、抗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企业+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优先引进产业对口、有规模、产业链布局完善的成熟型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将企业参与纳入产业扶贫总体规划,主动抓好企业与贫困村、贫困群众的牵线搭桥工作,抓好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企业和个人公益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贷款优惠等政策的研究落实。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产业扶持模式,通过股份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不断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更多地采用按股分红或利润返还等方式,提高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加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的收益。通过优化企业引进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政府卖力帮、企业热情带、群众自愿干”的大好氛围。
要树立品牌意识,挖掘当地优质特色资源,差异化发展产业,着力开展品牌认证工作,统筹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创建。要严把质量关,夯实品牌建设的质量根基。要大力开展品牌宣传推介,不断将品牌做大做强做优,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打造名牌。
产业扶贫的最终目的是精准脱贫不返贫,长久致富奔小康,做好这一工作,离不开人们的世代努力。要大力培养贫困地区干部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形成“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长效工作机制,长久地造福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