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462300)张玲
临床上,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其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约占产后出血的80%[1]。因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等因素,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几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产妇。常规止血方式存在感染、子宫切除等风险,为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治疗宫缩乏力性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本文研究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宫缩乏力性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100例,纳入标准:患者均具有剖宫产手术指征[2],且产后出血量超过500ml;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与此同时,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子宫附件合并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年龄在20~42岁之间,平均(29.9±1.5)岁,平均孕周(37.7±1.2)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22例;观察组50例,患者年龄在19~43岁之间,平均(29.4±1.6)岁,平均孕周(37.9±1.3)周,初产妇26例,经产妇24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宫腔填纱方式止血,将4层高压灭菌纱条浸泡在碘伏液中,拧干备用。左手固定患者宫底,右手将纱条自宫底往复折叠填紧,填满宫腔,留足下段纱条后从宫颈口将纱条尾端送入阴道内2~3厘米,然后填塞子宫下段,无活动性出血后方可缝合子宫。术后三天静脉滴注抗生素,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24~48小时取出纱条,同时静脉滴注缩宫素,对外阴、阴道进行消毒。
1.2.2观察组 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止血:从腹壁托出子宫并挤压宫体,如果加压后出血量减少,提示缝合成功率高,并进行缝合操作。使用可吸收线在子宫切缘下方3厘米位置进针,按照从外到内的进针方式缝合,在宫腔切口上缘3厘米处出针。距离宫角3~4厘米方向拉动缝线,并反折向子宫后方直到子宫骶骨韧带上方。严格按照从左到后、从外向里斜行进针,贯穿子宫全层,右侧水平出针。按照这种缝合方式缝合子宫右半部,并拉紧缝线打结。双手加压并牵拉可吸收线,促使子宫缩小为纵向形状,常规缝合子宫口。患者出血量减小后,关腹。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缩宫素,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效控制出血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产后恢复情况,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统计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月经复潮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效控制出血时间(6.5±1.1)min、手术时间(62.3±5.2)min、术后24h出血量(410.5±12.6)ml均低于对照组(8.8±2.1)min、(80.9±10.2)min、(689.9±14.3)ml,P<0.05。
2.2两组患者产后恢复情况 观察组住院时间(8.0±1.1)d、月经复潮时间(101.2±10.2)d均低于对照组(12.0±1.9)d、(125.9±19.6)d,P<0.05。
改善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常规宫腔纱条填塞方式对填塞技术要求高,且耗时长、操作复杂,很容易出现感染、再次出血等问题,且对患者损伤较大[3]。子宫背带式缝合手术能有效促使子宫纵向压缩,有效挤压子宫壁之间的血管,及时关闭血窦,止血效果良好。若治疗及时还能有效避免医源性感染、输血等并发症。通过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手术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子宫背带式缝合治疗宫缩乏力性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子宫背带式缝合治疗宫缩乏力性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