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450000)曹伟伟 党晓丽 李金格
采用静脉留置针辅助长期输液治疗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诊疗操作,但儿童患者的血管本身较细,操作难度系数较高,因此采用静脉留置针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提高护理输液的效率[1]。但留置针的穿刺毕竟为有创的操作,儿童群体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穿刺后的保护性护理具有重要意义,输液结束后的封管亦能够显著影响输液管是否堵塞以及静脉炎的发生等[2],本文旨在对此进行初步的探究,以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1 研究对象 选取120例2017年1月~12月至我科就诊的儿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均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回缩式静脉留置针)。对照组男女比例35∶25,年龄(6.6±3.8)岁;观察组男女比例33∶27,年龄(7.0±4.2)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病情平稳,因感染或其他原因需反复多次静脉输液,因此均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发育正常,无视听觉障碍,能够配合常规的诊疗护理工作;本人与家长对本研究的内容知情同意。
1.2 护理措施 本研究中封管方式总计两种,对照组患者输液结束后使用5ml生理盐水封管,其他则给予一般的静脉留置针护理;观察组患者第一次输液结束的封管则给予5ml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间隔相同的时间段后给予同样的二次封管三次封管,同时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强对留置针的保护措施:①对患者本人及家属的强化宣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介绍留置针的操作相关内容和具体的治疗作用,嘱患者尽量减少活动量,预防留置针的松动和脱落,同时使家长协助保持留置针的牢固性和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的同时辅助早期发现解决问题;②保护性的监督,每日定时数次查看留置针的位置和局部皮肤的变化,询问患者有无局部刺痒或不适感觉,同时观察有无水肿及静脉炎的征象,局部有无液体渗出等;③留置针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堵管,因此下次输液开始时首先检查其通畅程度,与先前的输液速度进行比较,发生堵管时及时进行更换,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评价内容 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整个操作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静脉炎、渗液、堵塞、脱管和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患者的客观满意度评价,主要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与“不满意”4个等级。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内均病情平稳,无危重或死亡事件发生,整体的耐受性良好。观察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3.6±1.4)天、护理满意度(95.0%)均优于对照组(2.3±1.2)天、(80.0%)(P<0.05)。观察组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根据临床上的实际需求,静脉留置针通常给护理人员繁冗的输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不仅可以减少穿刺的次数,从而避免对患儿皮肤组织的有创性操作,减轻了患者穿刺操作的恐惧心理,某种意义上也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风险,因此其临床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输液管的封管操作主要在于冲洗输液管的同时避免其堵塞,输液结束后的首次管道冲洗对冲洗掉残存的药液,保持管道的通畅,避免静脉炎和堵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内封管使用了较对照组两倍以上剂量的生理盐水,结果显示患者发生堵管等不良事件的几率显著降低并且留管时间显著延长。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静脉留置针通过保护性护理多数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并且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通过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间隔分次的封管方式能够一定程度延长留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