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
新课标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始终是加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作文除了具有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功能外,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的重任。作文教学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像丰富,思维活跃,可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既各有侧重,又不谋而合。古语有“言为心声”之说,提倡“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作文应该是学生心灵的“折射镜”。作文是“说真话,诉真情”的自由天地,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只有流露真情的文字才是最好的语言,所以走进心灵后的作文才最真实、最感人。
正因为如此,作文是中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客观生活在学生头脑中的真实反映。作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自己的生活特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放胆写,实话实说,就能有利于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现上述要求呢?
某些高中生作文存在一种通病,就对所表述的事物往往因为观察不仔细,记忆有偏差,思想不深刻,因而造成言之无物,空洞肤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适当地安排“作文观察训练课”与“作文研讨鉴赏课”,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事物、比较与切磋习作的过程中,感悟到“写作离不了观察,观察不仅是写作”,在捕捉灵感、升华立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若要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学生的作文水平当会突飞猛进。
喜欢写作的朋友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将一篇好文章写完之后,感觉习作字里行间仿佛都洋溢着生命的呼吸和节奏,如同“远山起伏、疏林高低,皆有势有情”。汪曾祺说:“研究语言首先应从字句入手,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它就没有生命了。”合理地引导学生往这个方向去努力,自然事倍功半。老师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自己身边有意思的事情,并把它们记录下来,那么,作文就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作文写完后,都不注意“回头读一读”。其实,“自己回头读一读”是非常重要的。历来中国文人都非常重视文章的反复修改与斟酌,着意文章的“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即使是高三学生,作文普遍的问题仍不外是“思想的苍白”“语言的呆板”“词汇的乏味”和“布局的直白”等。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某些老师无奈“临阵磨枪”,传授诸如“排比段、排比句”之类的套路。这是一种“饮鸩止渴”之法,并不可取。造成上述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源于现在高中生的古典作品读得不多,读得不细,读得不深。写作教育,在经历了社会的语言暴力污染、人心的浮躁、网络语言垃圾的横行、低俗读物的泛滥之后,不可避免地遇到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的困难。因此,除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之外,引导学生吟诵揣摩那些拥有优美语言的经典,日积月累,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中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情绪特征上容易表现出“易冲动、不稳定、起伏大”等特征,对自己不良情绪缺乏深刻的认识,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作文教学中,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学会倾诉自己的真情,对他们的感悟和情感进行记录,引导倾注宣泄,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例如,在周记作文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感悟独白式的作文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表象,提炼对生活的认识,训练语言表达,调节和释放消极情绪。
归根结底,作文教学一定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作文,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决策、能力特征,还是一种人文精神。正是由于尊重、关爱、信任学生,才使学生对作文课兴趣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潜质。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性之所至,情之所动,尽情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袒露他们的心迹。
所谓“教学相长”。我们相信,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能够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也必将慢慢学会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生活,大家都能更上一层楼。在学生充分交流作文草稿后,若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写一点“下水作文”呈现给学生,任由学生评说与鉴赏,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文章的交流,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一步修改草稿,写好全文。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日常語文教学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作文教学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受到真正高品位的素质教育。正如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文教学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效课堂”实践,也更加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