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挥音乐外交功能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019-01-26 06:13:30王士魁李先灵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外交命运共同体

王士魁 李先灵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 100101)

[内容提要]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各界利用音乐所独具的跨越认知壁垒、消除偏见误解的功能,展开多维度的中国特色音乐外交,通过音乐交流在全球传播中华优秀文明理念,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误解、隔阂、疑虑、中伤和诋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音乐学院则通过创建“全球音乐教育联盟”平台开展音乐外交,以“人类音乐文明共同体”建设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局、谋大势,以卓越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开阔视野,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在世界各国联系交往日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43.,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由于音乐有着跨越认知壁垒、消除偏见误解的独特功能,为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误解、隔阂、疑虑、中伤和诋毁,充分发挥音乐的文化桥梁作用,通过音乐交流互鉴把体现“和平“”合作“”和谐“”协和“”亲善“”包容”等中华优秀文明的理念更有效地在全球传播,有力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重视音乐外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18年12月18日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领当今中国发展和世界进步的光辉旗帜。但是,当今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文化藩篱是客观存在的,在我国对外交往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也会遭遇“成长的烦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赞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不少国家对中国道路的国际认知并不周全。由于西方一些人士内心深处暗存“国强必霸”的逻辑,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象屡屡在国际上遭遇戴着“有色眼镜”人士的误读“,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霸权论”等他国错误言论更是不时泛起,严重混淆视听,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学者提出:“中国目前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经济,而是被扭曲的国家形象”。②王帆.当代中国人的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塑造【J】.对外传播,2009(4).在这样的背景下,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误解、隔阂、疑虑、中伤和诋毁,向世界呈现真实、文明、和合、友善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从高度的战略自觉出发,强调我国的外交“要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雄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在这方面,音乐外交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音乐艺术,因其特有的情感直观传达方式,能够通过独具影响力的旋律超越不同文化和地域的认知差异而产生情感共鸣,是国家对外交往中极具亲和力的文化使者,音乐有着跨越政治壁垒、消除偏见误解的重要功能。特别是不同民族的音乐交流互鉴,犹如彼此互挥释放善意的橄榄枝,有利于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好感友谊。鉴此,积极发挥音乐外交的独特魅力,对化解对外交往中他国对我的误解误判,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和理解,彰显出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营造和平友好发展环境的战略自觉只有重在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开展音乐外交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过举世瞩目的音乐文明,很早就有音乐外交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我国技艺高超的古代歌唱家“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声音效应吸引异邦友人。因此,以盛唐音乐为代表的中国音乐传统文化曾传播到欧亚大陆广袤地域的丝路国家,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荡丝路长歌:今天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诸国的文化中依然能看到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厚遗存;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创作和研究中,依然闪烁着中国音乐元素的倩影,如马勒根据中国唐诗唐乐创作的交响曲《大地之歌》,普契尼根据中国故事民歌谱写的歌剧《图兰朵》……中外这些音乐文化方面的交流促进了相互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传统音乐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将世界范围优秀的音乐元素吸纳借鉴到自己音乐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对传统音乐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和开拓性传播,“音乐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又一张“靓丽名片”,多重主体积极架起音乐对外交往的文化桥梁:或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音乐作品,展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宽广胸襟,或用中国乐器演奏中国音乐作品,展示中国音乐之内容丰富、多姿多彩之美。形式多样的中外音乐交流互鉴实践中,中国音乐传播的“和平“”合作“”和谐“”协和“”亲善”“包容”等文明理念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延绵传承的基因血脉,彰显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质和浓郁的文化软实力价值,实现了对他国“你输我赢、你失我得、你衰我兴”零和博弈思维的理性超越,在世界交往中具有积极的战略意蕴,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与国之间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众多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心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今天,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蕴涵积淀的“崇尚和平”“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交流互鉴“”以德化人”“合作共赢”等“和善”文化,有利于更好展示我国和平友善的大国形象,是有效消解诸如“中国威胁论”的他国错误观点的良方;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蕴涵积淀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协和万邦”“和谐共生”“和衷共济”“兼济天下”等多元共存的“合作”文化,意味着相互欣赏、彼此包容,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有利于诠释我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外交道路,助力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了我国和平亲善的文明大国形象,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友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以传播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为宗旨,与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音乐交流活动,运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外交实践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文明理念,特别是中国音乐学院于2017年创建了“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与全球64所音乐院校开展教育合作,其宗旨和目标是发展全球音乐教育,推动国际间的文化外交及世界不同音乐文化、音乐学派的建立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音乐教育机构间的交流与协作;打造世界级音乐教学、科研、创作、表演的学术共同体;搭建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的平台;推动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发展,这一旨在构建“人类音乐文明共同体”的创举,必将从文化层面极大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总之,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界主体举办的的系列音乐外交活动展示了中华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顺应了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升了我国总体国家形象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促进世界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必将对中国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的共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外交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命运秀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命运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