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珍
作者单位:523220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医院
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常见有重症颅脑损伤和急性脑血管损伤, 创伤性颅脑损伤为神经外科常见危重急症之一, 死亡率高, 是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头颅部位创伤后导致的一系列症候群, 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神经损伤, 即使救治成功也有致残可能[1]。有研究表明, 亚低温疗法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应用中可取得良好效果, 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颅脑损伤后躯体、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2]。本文观察护理干预在亚低温治疗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为亚低温治疗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合理参考,现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7月本院30例行亚低温治疗的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5例。对照组中, 男9例,女6例;年龄36~70岁, 平均年龄(47.65±7.65)岁;其中,颅脑外伤6例, 脑出血5例, 脑梗死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7 分, 平均GCS评分(4.35±1.13)分; 9例患者体温<37.5℃, 6例患者体温>37.5℃。观察组中, 男8例, 女7例, 年龄35~69岁, 平均年龄(46.57±7.75)岁;其中, 脑出血7例, 颅脑外伤6例, 脑梗死2例;GCS评分3~8 分, 平均GCS评分(4.24±1.26)分; 8例患者体温<37.5℃, 7例患者体温>37.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亚低温治疗, 具体操作步骤为: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降温措施, 例如:对青年患者使用降温毯, 对年龄较大的患者使用冰袋置于头部、腋窝等;②降温速度通常在1~1.5℃/h为宜, 在8 h后需将患者温度降至 33~35℃;③患者体温降至 33~35℃之后,定时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密切监测心肺功能及代谢变化;④病情稳定后需逐渐撤离降温措施直至完全停止降温, 复温速度一般为 0.1℃/h, 1~2 d内使体温维持在35.5~36.5℃。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在亚低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 如遵医嘱用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等。
1.3.2 观察组 在亚低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 包括:①加强患者降温期护理, 期间护理人员要严格观察患者的体温、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电解质等方面情况;②并定期检查电解质与血糖等, 使血氧饱和度一般维持在15.96 kPa以上;③进入恒温期后, 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保持患者体温< 35°, 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④定期检查患者凝血功能是否发生障碍;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师, 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情和保护脑细胞。⑤患者进入复温期, 病情稳定后, 逐渐撤离降温措施, 并将体温保持于36℃左右[3];⑥治疗结束后, 患者身体两侧、足底放置热水袋、将热毛巾放置于大动脉处, 促进患者体温恢复;⑦做好皮肤和呼吸道管理, 精心护理患者皮肤、呼吸系统, 避免其出现呼吸道感染、定时翻身、定时轻叩患者背部, 按摩皮肤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患者出现坠积性肺炎[4]。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记录并比较, 其中, 预后情况判定标准参考文献[4], 分为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SS、FMA评分进行记录并比较, CSS评分越低,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FMA评分越高, 运动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计数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2例(13.33%)、轻度残疾5例(33.33%)、重度残疾3例(20.00%)、植物生存5例(33.33%);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7例(46.67%)、轻度残疾6例(40.00%)、重度残疾1例(6.67%)、 植物生存1例(6.67%)。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424,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SS、FMA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CSS、FMA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CSS、F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SS、FMA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SS、FMA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CSS评分 FMA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15 27.9±5.9 15.8±5.4ab 28.7±5.4 75.6±8.5ab对照组 15 28.8±6.1 26.1±5.3a 28.1±5.1 51.3±7.7a t 0.411 5.272 0.313 8.206 P>0.05 <0.05 >0.05 <0.05
亚低温治疗是使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 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制的低温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5]。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为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亚低温治疗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以及颅内压持续增高的患者。亚低温疗法可减少脑细胞耗氧量,明显减轻患者脑水肿, 并提高其治愈率[6-9]。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的护理方法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状态。本次研究表明, 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2例(13.33%)、轻度残疾5例(33.33%)、重度残疾3例(20.00%)、植物生存5例(33.33%);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7例(46.67%)、轻度残疾6例(40.00%)、重度残疾1 例(6.67%)、 植物生存 1例(6.67%)。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2.424, P<0.05)。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CSS、FMA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CSS、F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在亚低温治疗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有效降低亚低温治疗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