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群妹 骆红姐 肖丽君 陈颖芝
作者单位:523000 东莞市中医院内四科
胃脘痛在中医学上属于胃痛的范畴, 而在西医学上属于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 该病患者疼痛位置主要为上腹部、肚脐上方及胸骨下凹陷处等, 且还伴随有恶心、发烧及排尿与排便异常的症状,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1]。随着该病发作越来越年轻化且发病率高, 且目前临床药物的治疗效果还未能达到较好的水平, 更需对患者施以其他有效地护理措施, 以缓解患者发病的疼痛感, 从而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对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施以督脉灸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58例虚寒型胃脘痛患者, 采用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29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0例, 女19例;年龄17~78岁 , 平均年龄 (43.85±12.71)岁 ;病程 0.5~12.0年 , 平均病程(4.87±2.63)年。研究组患者中, 男8例, 女21例;年龄18~77岁, 平均年龄(44.31±12.73)岁;病程0.2~10.0年,平均病程(4.37±2.3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此外,研究组有中青年患者13例, 年龄18~59岁;老年患者16例,年龄60~77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患者胃脘部敷上热毛巾放置3~5 min, 毛巾温度适宜, 期间还予以药物(如奥美拉唑)同步治疗, 敷热毛巾5~6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督脉灸进行护理干预, 方法如下:①铺姜泥、艾绒:让患者俯卧在床, 对患者背部腰腧穴至督脉大椎穴区域使用75%酒精棉球进行局部消毒, 后放置医用纱布一层, 在其督脉上平铺厚度为3~4 cm、宽度为7~8 cm的生姜泥, 并将姜泥均匀压平不留缝隙;后在姜泥上均匀平铺厚度约为1 cm、宽度约为7 cm的艾绒, 不留缝隙。②点艾、留火:将95%的酒精使用注射器(20 ml)均匀地喷洒在艾绒上;燃艾治疗直到艾灰微凉, 再使用平铲将燃烧后的艾灰除去再进行两次铺艾、燃艾;在施灸期间多询问患者的感受, 并注意燃艾的温度不可过高。③撤姜、观察:待3次燃艾完成后, 再将艾灰、姜泥连同纱布撤走放置有水的垃圾桶中熄灭;再观察患者施灸处皮肤的情况, 其肤色为均匀的红晕色则为优;若出现大水泡时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将其液体抽出来, 分别使用碘伏消毒、无菌纱布包扎;若为小水泡告知患者属正常现象可自然消退。④疗程及注意事项:督脉灸治疗3~4次/周, 1.0~1.5 h/次,15 d为1个疗程;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 禁食辛酸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此外, 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以及研究组的中青年与老年患者的复发率[2,3]。经治疗后,若患者临床症如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及反酸等消失则视为显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则视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迹象且病情加重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为27.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6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n(%)]
2.3 研究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老年患者复发率为12.50%, 明显低于中青年患者的46.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复发情况比较[n(%)]
据相关中医学报道[4-9], 胃部属于人体五脏六腑的重要部位, 有受纳腐熟水谷功能, 若患者出现寒邪客胃时, 会出现寒气聚凝不散, 阻塞气脉运行, 从而导致胃气不和;若患者饮食失节时, 会出现食滞不化, 从而导致胃失和降;若患者情志不畅、劳倦内伤等均会影响肝、脾对胃部的作用, 从而出现瘀血内结、横逆犯胃等症状。督脉灸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中的一种, 对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有调和胃气、温通经络及培元固本的功效, 通过将碎姜平铺在施灸部位, 该生姜有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及散热功能;且姜中含有可刺激皮肤、扩张血管作用的姜烯及姜醇, 可利于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此外,姜辣素还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且以碎姜作为隔灸材料, 经艾柱加热后其功效有所增加, 达到温通气血、温阳驱寒的作用。而清艾绒为艾叶制成, 通过艾灸热力从而将药效渗透到身体里, 可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另一方面, 该药物还有杀菌、促进气血流动的功效。督脉灸选取的穴位为督脉正中线及两侧附近, 中医学上将该处穴位认为是人体“阳气”之本, 对于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而言, 可弥补阳气虚弱的问题, 且温养脏腑及传输精气的作用。此外, 通过“血之濡之, 气之煦之, 经脉通利、其痛可止”作用可改善胃脘疼痛的症状[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为27.5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6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老年患者复发率为12.50%, 明显低于中青年患者的46.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督脉灸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且可有效地控制老年人群再次复发的风险,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