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云
作者单位:121300 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小儿肠炎又称为小儿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 导致小肠及结肠炎症的发生, 患儿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 患病期间患儿易出现食欲不振、呕吐溢乳、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易并发严重胃肠道反应, 伴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等症状, 严重时也会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及时就医可预防小儿肠炎病情加重, 目前临床多采用纠正水电解平衡、纠正酸碱平衡、饮食治疗方式治疗, 虽然可缓解患儿的临床表现症状, 但无法彻底消除肠炎病菌。为了彻底消灭肠炎致病菌, 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使小儿肠炎患儿可早日恢复健康[2]。葡萄糖酸锌与醒脾养儿颗粒是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临床疗效较佳。为了进一步验证小儿肠炎应用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的治疗效果,本院特选取70例小儿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74例小儿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患儿及其家长均知情自愿, 患儿均伴发发热、呕吐、脱水等症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7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0例, 女17例;年龄3个月~3岁, 平均年龄(2.15±0.25)岁;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 中度15例, 重度1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2例, 女15例;年龄3个月~4岁, 平均年龄(2.22±0.41)岁;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3例, 中度16例,重度8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70例患儿入院确诊后均给予纠正水电解质, 纠正酸碱平衡, 输液、饮食治疗等基础性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应用蒙脱石散(哈药集团中药二厂, 国药准字H20093375)联合阿莫西林(湖南安邦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3021779)治疗, 蒙脱石散用50 ml温水摇匀后服用,<1岁患儿3次/d, 1袋/次;1~2岁患儿3次/d, 2袋/次;3~4岁患儿3次/d, 3袋/次。阿莫西林口服给药, 每日以20~40 mg/kg调整给药剂量, 每隔8 h给药1次。
观察组采用葡萄糖酸锌(湖北纽兰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5564)联合醒脾养儿颗粒(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415)治疗, 醒脾养儿颗粒以温水冲服, 根据患儿年龄调整给药剂量, <1岁患儿2次/d, 2 g/次;1~2岁患儿2次/d, 4 g/次;3~4岁患儿3次/d, 4 g/次。葡萄糖酸锌2次/d, 5 ml/次, 连续给药1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1周后, 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纠正脱水时间、止泻时间、止吐时间、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及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如果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镜检的结果显示为阴性则为痊愈;如果患儿在治疗48 h之内, 其临床症状有明显改观, 体温恢复正常则为显效;如果患儿在治疗72 h之内, 其临床症状有所改观, 体温有所下降则为有效;如果患儿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体温没有下降甚至上升则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1周后, 研究组痊愈11例(29.73%), 显效18例(48.65%), 有效6例(16.22%), 无效2例(5.41%), 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痊愈5例(13.51%),显效11例(29.73%), 有效13例(35.14%), 无效8例(21.62%),总有效率为78.38%。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治疗1周后, 研究组纠正脱水时间为(1.43±0.39)d, 止泻时间为(2.19±0.41)d,止吐时间为(1.04±0.28)d, 退热时间为(1.45±0.22)d, 住院时间为(3.17±0.63)d;对照组纠正脱水时间为(2.81±1.37)d, 止泻时间为(4.61±1.18)d, 止吐时间为(2.41±0.63)d, 退热时间为(3.43±0.43)d, 住院时间为(5.72±1.32)d;研究组患儿的纠正脱水时间、止泻时间、止吐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n, %)
小儿肠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 多以消化系统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见于2岁儿童。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自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对于外界感染菌、病原体的防御能力较弱, 易引起肠道感染症状。天气变化、饮食因素等均可导致小儿肠炎发生。目前临床在给予小儿肠炎患儿常规治疗的同时, 多采用药物抑制, 消灭病菌, 促进患儿早日痊愈[3]。
目前, 小儿肠炎的临床常用药包括蒙脱石散、葡萄糖酸锌、阿莫西林、醒脾养儿颗粒等药物, 据相关研究表明[4-6],葡萄糖酸锌与醒脾养儿颗粒联合用药时, 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促进患儿早日痊愈。葡萄糖酸锌是一种复方制剂,可通过增强患儿营养, 提高患儿的抗病能力。醒脾养儿颗粒具有醒脾开胃、固肠止泻以及养血安神之效, 药物中含有的一点红、毛大丁草、蜘蛛香等有效成分, 其中一点红具有活血散瘀、清热解毒之效, 可抑制病菌感染。毛大丁草具有清热消炎、活血行气之效;山栀茶具有止痛解毒、活血通络之效;蜘蛛香与其他药物混合可提高药效[7,8]。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相比于对照组的治疗方案, 观察组应用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 可有效缩短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痊愈。
综上所述, 小儿肠炎应用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 具有较高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