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胜 何子平
作者单位:529100 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疾病, 大多为因外界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而造成的损伤。尤其是近几年交通事故频发, 颅脑外伤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治疗颅脑外伤大多使用常规方法外加高压氧, 大量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证实此种方法的可行性[1]。有研究表明, 高压氧使用的时机对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使用时间越早效果越明显[2]。本文主要探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效果, 为有效改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意识状态, 并为颅脑外伤提供合理的治疗方式,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5例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2例,女10例;年龄18~63岁, 平均年龄(35.65±9.6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 高处坠落伤6例, 重物砸伤5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12例, 女11例;年龄18~52岁, 平均年龄(34.57±5.7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 高处坠落伤5例, 重物砸伤3例。本研究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使用型号为FLY-2050的空气加压舱[国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3261319号], 其设计压力为0.22 MPa;最高工作压力为0.2 MPa, 舱内温度18~26℃, 舱内氧浓度在23%以内, 舱内照明:≥60 lx, 治疗舱升、降压速率:0.004~0.020 MPa/min, 过渡舱升、降压速率:0.008~0.080 MPa/min;设计温度:常温。
1.2.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外加高压氧治疗。其中, 常规治疗包括脱水、止血、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体内循环等。高压氧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步骤:调整压力0.20~0.25 MPa, 加压持续时间25 min, 稳压持续时间80 min,减压时间10 min, 总时间115 min。患者治疗时采用面罩吸氧,吸氧浓度为100%, 2 h/次, 1次/d, 30 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不同的是, 观察组于发病30 d内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则于发病30 d后行高压氧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②比较两组患者意识状态, 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评定两组患者的意识状态, 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意识障碍越严重, 且昏迷也越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85.63±12.30)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1±11.3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70,P=0.0000<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13.21±3.29)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2±2.5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42,P=0.0001<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2 58.21±10.32 69.41±11.32a观察组 23 57.96±10.21 85.63±12.30ab t 0.0817 4.5970 P 0.9353 0.000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2 5.32±0.63 9.32±2.51a观察组 23 5.36±0.58 13.21±3.29ab t 0.2217 4.4442 P 0.8256 0.0001
颅脑损伤在神经外科中比较多见, 是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病症类型, 患者通常会存在意识障碍还有肢体障碍等临床病症, 对患者生活质量易造成严重威胁[3]。目前主要选用常规对症治疗外加高压氧治疗, 其疗效得到了大部分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4]。在高气压环境下, 患者将高浓度氧气吸入, 可以对患者的血氧含量起到提升效果, 改善脑部缺氧状况, 让患者获得比较好的恢复效果[5]。同时, 有研究表明,高压氧还能对实现颅内压的降低进而减轻血管内皮损伤[6-8]。
本次研究表明, 两组患者治疗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意识状态均优于对照组, 提示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于发病30 d内行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颅脑外伤危重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 采用高压氧的治疗时间越早,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意识状态恢复情况越好, 临床医师应该尽早让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