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纪宇
阿牛阿呷的家乡 “白云间”设计源泉
彝族,素有“衣冠之族”的美誉。彝族服饰华彩纷呈、底蕴浓郁,承载了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彝族历史文化的厚重,传承着彝族传统审美和工艺的精粹,被称为“穿戴在身上的文化”。
彝族将几千年的制衣文化传承至今,做彝服是家家户户的必备技能。然而,近些年随着民族间交流的频繁和时尚浪潮的冲击,彝族服饰正在被大众的日常便服所取代,学习服装制作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为了不让这弥足珍贵的手艺消失,她带着对彝族服饰的梦想,开创了工作室,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为了收集彝族传统服饰,为这些宝贵的遗存整理建档,她跑遍了全国彝区;为了宣传彝族服饰文化,她创办民族织绣专业,面向贫困家庭的彝族女孩招生;为了让彝族农村妇女能在家接手工订单增加收入,她和当地妇联合作做妇女居家就业示范项目。她就这样坚持了10多年,她就是“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阿牛阿呷。
初见阿牛阿呷,满脸的微笑,衣着得体,举止优雅。就是这样一位美丽而自信的彝族女人,开创了“公司+学校+非遗/博物馆+文创+基地”的服饰文化传承的新模式。
阿牛阿呷来自四川昭觉农村,是在大凉山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经济来源仅靠农作收入,没有钱买漂亮衣服。但是她阿妈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彝家妇女,虽然没有念过书,却有着一双灵巧的双手,用彝家祖传的手绣技艺为阿牛阿呷缝制出一件件漂亮的衣服,用一针一线勾勒出她的美好童年。正是这些阿妈缝制的漂亮衣服,点燃了她追寻彝族服饰的梦想。
一直到上大学,阿牛阿呷都还经常穿着阿妈缝制的衣服,同学们都觉得好漂亮,也很羡慕阿牛阿呷,而那时的阿牛阿呷脑海中就已经蹦出了一个想法:农村妇女不懂汉语、就业难,但手中有技艺,可以让她们在农闲时做些手工活,然后再收集起来拿出去卖,这样,这些农村妇女就可以居家制作,既能顾家,又能就业挣钱,还能把自己民族传统的手绣技艺推广出去。不过,苦于当时还是学生,没有资金、没有经验,这个想法只得暂时压制下去。
2005年,阿牛阿呷怀着对彝族服饰的梦想,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按照自己的想法建立了工作室,试叩彝族服饰文化产品研发之门,为了自己的梦想走出了第一步。
“白云间”彝族服饰设计展
然而,梦想的实现并不是像她起初想象得那么轻松简单。彝族传统服饰虽然漂亮大方,手绣技艺也十分精美,但在崇尚简约时尚的当今,彝族传统服饰做工偏于复杂,穿戴繁琐且不便于日常生活,逐渐被生活所淘汰。这些华美的服饰甚至被视为守旧、土气的着装,许多人都不愿意穿着。那时的传统服饰文化产品是没有市场的,工作室只有投入没有盈利,发展遇到“瓶颈”。阿牛阿呷只得暂时关停工作室。
因为初次尝试的失败,阿牛阿呷开始转变观念,从市场化产品研发转向对彝族传统服饰文化和彝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档。于是,她跑了超过50万公里,把有彝族居住的地方都去过了一遍,虽然搜寻的过程比较艰辛,但是这个过程对她来说很有意义。她搜集到了许多古老的彝族服饰,其中一套七代人穿过的服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手工纺织工艺还是构图、裁剪、刺绣都极具历史收藏价值。
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艰辛,随之而来更多的是遗憾。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珍贵的传统彝族服饰被商贩收走,为了便于运输,他们只把有刺绣的局部拆走,其余部分撕掉。到20世纪90年代末,古老的传统服饰就很难征集到了。2010年冬天,阿牛阿呷听说离昆明很近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一位彝族老人有一套传了六代的贯头衣,他们怀着满腔热情,迫不及待地赶往那个村子,才到村口就听到村里的嘈杂声,原来正遇上这位老人的葬礼,而那套古老的贯头衣此刻作为老人的“老衣”,被带进了棺材,此刻已盖棺。就这样,与那件贯头衣的缘分就停在了“听说”里。诸如这样的遗憾,在她的旅途中是很常见的。
经过了长时间的文化沉淀,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阿牛阿呷重新燃起了要做彝族传统服饰传承的决心。在2011年一次平常的聚会上,大家都穿着彝族传统服饰而来,看见有没穿传统服饰的,有人就问:“你怎么没穿衣服来呢?”就是这么简单的话语,让阿牛阿呷意识到彝族服饰文化产品开始有了市场,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会促进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为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带来新的希望。并且,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生产性保护这一概念。于是,她开始认真琢磨,怎样将传统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化发展。
故此,阿牛阿呷开始尝试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手工产品品牌化运作,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搭建起一个设计师、民间手工艺人、市场三方对话的平台,以解决在城市里的设计师找不着深山里的手工艺人、而走不出深山的传承人却空抱精巧技能生活贫苦、想购买美丽服饰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买不到心仪产品的问题。这个平台的搭建,将解决这个尴尬局面。这不仅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了解到中国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当地更多的彝族妇女能够主动参与到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时尚的过程中,让手的温度产生价值,帮助她们摆脱贫困,真正起到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2014年、2015年,阿牛阿呷创办的公司先后与凉山州农业学校、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合作,创办“民族织绣”专业和彝族服饰特色专业,将传统彝绣进行专业化建设。招收的学生不只学习彝绣,还会从彝族传统服饰知识、民俗文化和民族历史学起,然后逐渐下沉到彝绣。目前,彝绣专业学生学习情况良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公司实习、工作,这不仅解决了文化课底子差的学生特别是女孩的读书、就业难问题,更将彝绣传承与发展推向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彝族手绣技艺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传承人,让这项非遗技艺薪火相传下去。
“现在,专业的招生情况很不错。”阿牛阿呷说,“这说明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扩大。看着教室里学习手工织绣的学生,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我始终相信彝族传统服饰文化必将一代代传承下去,因为民族的美,就是世界的美。”
非遗传承,贵在创新,重在融入现实社会生活。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多与现实对接,才能够激活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使非遗充满生机、永葆活力。
阿牛阿呷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创新是传承的灵魂,坚持传统并不是要故步自封,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结合才能走得更远。于是经过和团队成员长时间的讨论研究,崭新风格的彝族服饰诞生了,她开始把彝族服饰中的流畅大气与时尚潮流精妙地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全新一代的彝族时尚服饰。
阿牛阿呷把自己的设计取名“白云间”。设计的灵感就来源于自己回乡取材时看到的一场初雪,群山如褶,云似毡衣,如梦如幻。服饰材料自然是凉山彝族盛行千年的羊毛制品——“擦尔瓦”。“擦尔瓦”是彝语,意为“披毡”,是彝族传统服饰,男女老少都爱穿,终年不离身,是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服饰之一,并且始终影响着千百年彝族服饰的演变及发展。阿牛阿呷取材“擦尔瓦”,就是要把在当地最常见的民族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
“我设计的作品,很多彝族同胞看到了都会说:这是‘彝服’吗?我想说的是,它的确是,因为它所用的核心工艺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它所用的面料都是依照彝族传统工艺所制成的,版型也是根据传统的造型所设计,彝族服饰的传统文化基因可以说已经完全融入到我的设计里面。”阿牛阿呷介绍说。
承载着彝族文化的无限美好与厚重,积极拥抱时尚潮流的风尚,阿牛阿呷把彝族服饰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的审美编织在一起,将民族文化绘进时尚潮服,用民族工艺绣织时代色彩。
2018年10月26日,阿牛阿呷携个人作品“白云间”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撷彝乡山间一抹亮色,为观众演绎了民族时尚的无限可能。阿牛阿呷说:“国际时装周上我向大家展示的一切,在彝人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民族独立设计师,我有责任和使命让世界领略到中国彝族文化的智慧,感受到民族艺术在时尚潮流中没有掉队。”
现在,随着国家大力宣传和保护,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传统手工艺,重视传承。看到彝族服饰文化发展有了希望,阿牛阿呷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她说,现在想来,当初学习美术教育的她放弃当老师的机会,毅然选择进修服装设计专业,走上传承和发展传统彝族服饰文化的道路是正确的。
“白云间”是一个新的篇章,阿牛阿呷将继续抒写自然给予彝人的生命馈赠,属于她的指尖传奇,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