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俊,占 玮,黄建冰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广东 中山 528415)
护理科研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及解决护理领域出现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活动,是促进护理发展的重要手段[1]。随着发展的需要,护士不仅需注重临床护理水平,还需注重护理科研和创新水平,进而体现护士价值及提升医院整体素质[2-3],相反缺乏科研则阻碍护理质量的提高[4]。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逐步推进基层医疗服务的建设,需要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服务质量[5]。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某基层医院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培训基层医院护士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
2018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我院符合标准的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具有从业资格的护士。(2)自愿参与调查者。排除标准:实习生或进修护士。总共发放62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0%。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两个部分:(1)基本资料:性别、工作年限、婚姻、职称、工作岗位、第一学历、最高学历、是否在编、是否申报过课题、参加护理科研培训情况、是否发表过论文、阅读文献频率和进行科研活动时间。(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6]:该量表包括发现问题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资料处理能力、论文写作能力7个维度48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0~4分),满分192分,得分越高说明科研能力越好。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64,CVI为0.940,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统计描述,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否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50(M25,M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不同基本资料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得分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基层医院601名临床护士科研总分76(61,94)分,将总分由低到高分为3个等级,其中低水平(0~64分)者184名(占30.62%)、中水平(65~128分)者 399名(占 66.39%)、高水平(>128分)者18名(占3.0%),并将临床护士各维度得分分为低、中、高水平,得分详见表1。
对不同基本资料护士的科研能力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其有影响的因素有工作年限、工作岗位、职称、第一学历、参加护理科研培训情况、是否申报过课题、是否发表过论文、阅读文献频率、进行科研活动时间9个变量,并对9个变量(X1~X9)进行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纳入4个变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见表 3),模型决定系数 R2分别为 0.095、0.123、0.068。
表1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各维度得分(n=601)
表2 影响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的单因素分析(n=601)
由表1可见,本次调查基层医院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总分76(61,94)分,占总分的39.58%,其中97.00%的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得分处于中低水平,仅3.00%处于高水平,与近年国内相关研究[7-8]结果一致。从护士科研能力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创新能力得分最高,发现问题能力次之,文献检索能力和资料处理能力最差,其他维度得分均占30%左右,多数维度得分都处于低水平,由此反映出基层医院临床护士整体科研能力较弱。在护理科研中,临床护理研究为主要构成部分,其主力军是临床一线护士、科研骨干和护士长,其科研态度、能力直接影响着研究质量及医院服务质量[4,7],应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在科研的过程中,每个步骤呈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关系,需要研究者掌握科研各个步骤的知识和方法。本次研究显示,护士科研各方面的能力低,因此亟待对其开展系统化培训,对科研各步骤进行授课及实践示范,继而采用行为研究法[9],针对临床实际问题制订培训计划,综合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表3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
3.2.1 学历是科研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科研工作需涉及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流行病学和专科护理等知识,良好的教育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尤为重要。由表2可知,第一学历对基层医院护士科研能力有一定影响,最高学历对其无影响,与王冰飞等[7]研究略有差别。学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接受的教育内容、专业知识及能力水平,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利于护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10]。发达国家较早对护士开展护理科研知识培训并形成教学模式,且发现教育程度高者科研水平高[11-12],而我国近年来逐步注重护理科研教育,目前其科研知识认知度和科研实践能力仍处于低水平[13]。未来需重视护士基础教育,阶段性融入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的培养,提高整体水平。同时基层医院可设立科研护士,择选英语好、学历高、科研能力较好的护士担任,率先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充当教育护士的角色,进而带领整体不断学习,改善目前滞后的状况。
3.2.2 参与科研活动次数和时长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学习过程学习是不断进步的源泉。现阶段我国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参与科研活动则能弥补基础理论的不足,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启发科研思路,提高科研水平[4,14-16]。而次数和时长则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柴云萍[17]、武燕燕等[18]研究发现,护士参与科研培训和进行科研时间的时长直接影响科研能力的高低,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然而参加科研活动是主动求知的学习过程,需要意愿和态度的支配[19],学习积极性高者,科研能力较好。由此可见,护理管理者今后需注重适度激发和保持护士的科研学习热情,并督促其讲解科研活动过程和体会,以提高学习过程的认真度,达到培养科研能力的目的。
3.2.3 发表论文是科研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升华 护理论文是护理科技信息传播、理论与技术推广交流的主要工具,是护理科研与实践的书面成果展现。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建立在一定的科研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结果,结合文献和临床专科前沿信息,处理分析资料、总结撰写具有自身研究特色的论文,其代表着护士科研水平的综合运用和升华[20]。本研究结果显示,发表论文与科研能力具有相关性(P<0.05),与国内研究[7,21]一致,因此应注重培养护士撰写和发表论文。撰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查阅文献、处理资料、研究设计的过程,能够活跃思维、激发科研新思路,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良性循环,护理管理者亟须有效利用这个良性循环,加大奖励力度,既能激励科研论文的产出,又能逐步提升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层医院护士科研能力整体水平低,文献检索和资料处理是其科研活动的最薄弱环节,影响科研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学历、参加护理科研培训情况、进行科研活动时间、是否发表论文。医疗服务质量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护理科研,因此基层医院需要重视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的培养,完善医院护理科研管理工作和制度,提升护理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开展针对性系统化的培训,设立科研护士岗位,鼓励护士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综合提升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