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杰,刘园园,崔 娟,尹崇高,李洪利
(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高等教育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目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指标。然而,医学专业课程繁多,教师不仅要忙于理论授课、做自己的科研课题、带研究生,还要对实验室本科生进行指导,教师个人精力远不能满足学生一对一的指导需求,此时学长则成为实验室中越来越重要的资源。本研究通过“即时通信平台+学长制”的方法对实验室本科生进行管理和调查分析,深入探究“即时通信平台+学长制”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影响状况,为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以我校医学实验中心一年级至四年级非毕业班全日制实验室助研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包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药学、细胞生物学等7个专业。纳入标准:(1)助研本科生;(2)在实验室学习超过1个月者;(3)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在查阅文献[2]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医学研究实验中心目前的学生培养模式情况,编制《“即时通信平台+学长制”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即时通信平台+学长制”应用基本状况、科研能力影响状况3个方面,根据28例预调查反馈的相关信息进行修改完善。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9。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对我校医学实验中心220名助研本科生进行调查。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例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为96.8%。其中男生75人(占35.2%),女生138人(占64.8%);45.5%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为所学专业需要,35.7%的学生是对科研的热爱,8.9%的学生参与科研为完成教师、学校的相关需求,5.6%的学生参与科研是对个人评优评先有帮助。
调查中有53.6%的学生都与学长有共同的科研项目;88.2%的学生认为学长提供的科研经验对自己的科研工作很有帮助;与学长和教师交流的主要方式为微信、QQ的学生分别占63.3%和72.3%;97.7%的学生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独自不能处理的问题时首先会想到寻求学长的帮助;92.4%的学生会通过即时通信平台将自己的疑惑发给学长;74.2%的学生认为通过即时通信平台能够及时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
调查发现,对科研能力影响的各条目总分为(43.26±7.21)分,其中尽快熟悉实验室仪器使用(4.15±0.74)分、适应实验室生活与环境(4.07±0.89)分、提高科研中动手操作能力(4.01±0.88)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01±0.75)分,这 4 个方面得分较高,见表1。
学长制(Students Mentoring Scheme)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随后一直在欧美高校中流行。学长制是一种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倡导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友爱的精神引导和帮助新生或低年级学生[3],从而实现开阔新生视野、锻炼高年级学生能力、增进团队的互助精神、加强纵向管理与横向交流的良性互动的教育管理目的[4]。通过学长制不仅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和解决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提高其交际、沟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避免教师重复教学。
如今,QQ、微信等即时通信平台已成为学生和教师最主要的沟通和交际方式,这些工具有即时发送语音、文字、文件、图片、视频与多人群聊等功能,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借助该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异步和同步交流,能够集思广益、教学相长[5]。
表1 对科研能力影响的各条目得分(±s,分)
表1 对科研能力影响的各条目得分(±s,分)
项目尽快熟悉实验室仪器的使用适应实验室生活与环境科研中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实验数据能力沟通合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形成科研思路心理抗压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总分得分4.1 5±0.7 4 4.0 7±0.8 9 4.0 1±0.8 8 4.0 1±0.7 5 3.9 7±0.7 7 3.9 5±0.7 6 3.9 4±0.7 3 3.8 9±0.8 1 3.8 6±0.7 6 3.8 4±0.7 7 3.8 3±0.8 0 3.7 9±0.7 9 4 3.2 6±7.2 1
调查中有52.6%的学生在初次进入实验室面对枯燥无味的生活和工作时想过要放弃。本科生刚进入实验室,对环境、人员都不熟悉,不知道如何下手,科研中一些烦琐、重复性的工作以及多次实验失败都可能使他们失去信心和积极性,加上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科研实践的理解程度较低[6],在科研初期缺乏带教教师,导致他们很难理解。
“即时通信平台+学长制”的管理模式对本科生尽快熟悉实验室仪器使用、适应实验室生活与环境、提高科研中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方面影响较大。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是最基础的,学生刚进入实验室面对各种各样实验设备会感到很迷茫,而学长进入实验室比较早,对实验技术、实验基本思路及实验室的仪器操作都非常熟悉,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巧是长时间在实验室摸索及在实验过程中失败后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学长对实验室仪器的了解程度和待在实验室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专职实验技术人员[7],且能够以相似的、易于理解的思维方式向本科生讲解实验原理、流程、关键步骤、注意事项以及预计结果等,本科生可以从逐步观摩到亲自动手做实验,逐步学习并掌握实验室的常用实验方法和步骤[8],如本科生可以在完成细胞的培养、细胞分离等一些基本实验后,在学长指导下进一步完成一些电泳、细胞侵袭等延伸实验工作,言传身教,实现手把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水平。
调查中97.7%的学生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独自不能处理的问题时首先会想到寻求学长的帮助,这与朱亚先等[2]研究一致,而且92.4%的学生会通过即时通信平台将自己的疑惑发给学长。本科生既要上课又要在实验室做实验,可能与学长身处异地,利用即时通信平台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随时向学长请教问题。此外,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他们不愿与教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即时通信软件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沟通和讨论的平台。74.2%的学生都认为通过即时通信平台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但调查中只有7.5%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科研状况满意,3.7%的学生发表过论文,24.4%的学生只写过论文但没发表,说明目前学生的科研状况不尽如人意,45.5%的学生是因为所学专业的需要参与科研活动。如何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水平,加强学生的科研兴趣是各高等学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校医学研究实验中心每个科研小组每学期会招募一定数量的助研本科生,教师会对初次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安排一定数量的学长进行一对一帮扶,并建立微信、QQ群组,将新加入的本科生拉入其中,在群中分享与实验相关的实验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师也会通过微信、QQ群将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与学术动态,同时教师会通过即时通信平台了解学生的考勤情况。此外,学长会每周一次向教师汇报和沟通实验室基本情况以及帮扶学弟学妹的实验研究进展。
本科生科研能力在我国的培养起步比较晚,枯燥的实验室生活和失败可能会让学生逐渐失去科研热情[2]。尤其本科一年级学生刚走进大学校园,不理解科研的意义,不敢在教师和学长面前发表自己的想法,即时通信平台则成为他们沟通的主要载体,师生都可以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学生也不必感到紧张和拘束,可以在群聊中大胆发表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长与他们不仅年龄相仿,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上比较相近,而且在思考、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和心理变化上都有极大的相似性,能够消除年龄上产生的行为和思想隔阂,学长学姐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交流方式也更易被本科生接受,促进本科生快速融入实验室这个新环境中[9]。
学长学姐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对本领域的科研和实验操作都比较熟悉,专业知识丰富,对科研接触较多,思维方式比较活跃,能够在帮扶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探索实验的基本技能[10],寻找科研思路,培养本科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帮助他们提高科研中的动手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本科生也更容易对学长有认同感,更易于交流。平时教师和学长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目前接触的最新学术动态以及近期学校的学术讲座安排发送到即时通信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聊天记录能够长久保存,可以随时翻阅,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通过即时通信平台对学生集体讨论答疑,那些平时认为最基本的、简单的或认为很幼稚的问题,学生在通信平台上也可以无所顾虑地问了,然而这些问题在实验中往往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
学长在帮扶低年级学生时首先自己要掌握实验步骤,其次学长能够学会总结自己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之间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互动,提高学长的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和自身的领导能力,提高学长的综合素质,为其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学长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将一些基本的实验步骤和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等录制成视频,借助即时通信平台为群公告、群文件、群共享上传临时或永久性文件[11],每次新招募进来的本科生先看视频,一方面减轻学长和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实验室环境和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
国内外高校普遍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作为重要训练项目[12],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总体水平和质量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也面临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13]。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是培养医学类创新型人才的大势所趋[14],如何完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培养方案和管理模式是各医学院校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即时通信平台+学长制”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减轻教师实验室带教压力,弥补纵向管理的不足,而且能够提高学长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学长资源,利用“即时通信平台+学长制”的管理模式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