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森林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及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从如何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出发,大力推进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目前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责任,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必须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道德习惯和思想政治素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发挥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与领路人的重要使命。
课题组对甘肃省天水市内3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中基本情况的研究分析,对甘肃省天水市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有了较为整体的认识。将问卷中基本情况做系统的梳理见表1。
通过表1分析发现:从性别比例结构可以看出,男教师占比为44%,女教师占比为56%,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性但相差较小,师资队伍中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从年龄结构和教龄结构来看,小于40岁以下的教师占63%,整体呈现出金字塔结构,但21~30岁教师所占比重相对偏小,51~60岁教师所占比重相对偏大,教龄在13年以上和以下大致各占一半左右,教师队伍整体上与“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机制匹配性差;从学历结构分析得知,本科占绝对优势,研究生比例达40%;从专业结构、专兼职结构和职称结构分析得知,思政及相关专业偏少,专职教师少于兼职教师,且职称相对偏低,因此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从政治面貌结构分析可知,中共党员比例为79%,比重相对偏低。思政课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偏低,其中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政教师只占67.44%,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较低,非常相信的思政课教师只占62.79%,坚持每日关注了解时政新闻的思政课教师只占39.53%。思政课教师队伍科研能力较差,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只占18.6%。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的外出实践较少,从未有过任何培训的教师占比竟达16.28%。
综合以上分析,甘肃省天水市3所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思政课教师梯队结构显然与“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不匹配,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理论素养相对较低,教学科研能力较弱以及机制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所以,应积极采取措施,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优化结构;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队伍管理和建设,健全机制体制。
为客观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课题组对甘肃省天水市内3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随机选取不同学历、职称和年龄段的思政课教师作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45份,其中有效问卷43份,2份无效,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5.5%。问卷显示,天水市内3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从结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体制机制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并结合表1和图1~5可知,甘肃省天水市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可知,天水市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大多数为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兼职教师不仅要承担学校行政管理事务,而且要承担思政教学工作,在时间上和精力上的紧张,使得其难以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外聘教师一般来说由于年龄偏大或者受其他教学事务影响,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另外,师生配比不合理,人才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和流动性大,严重制约着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总之,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的偏少、人才专业化程度的偏低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导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因此提高专职教师数量和比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表1 甘肃天水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基本情况
图1 思政课教师专兼结构情况
根据问卷分析可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偏低,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理论水平较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不透彻,对时政热点不太关心,有些思政课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其中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政教师只占67.44%,非常相信马克思主义的思政课教师只占62.79%,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自觉程度不高,非常自觉的思政课教师只占20.93%。坚持每日关注时政新闻的思政课教师只占39.53%。综合可知,思政课教师队伍受制于自身专业水平、对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懈怠、教“马”未必信“马”的态度,因此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提升迫在眉睫。
图2 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情况
分析问卷可知,思政课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不太熟悉,相关性讲解较薄弱,思政课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内容非常熟悉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6.51%。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较为喜欢从事科研工作,但科研能力较弱,喜欢从事科研工作的思政课教师占78.57%。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科研能力较弱占比达32.56%,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只占18.6%。教师很大程度上没有职业教育的成就感,成就感偏低。此外,根据对学科背景的分析,发现一半以上的思政课教师不是思政专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完善,难以胜任大学思政课,更不具备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教学科研基本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和科研带头人,不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综合来看,思政课教师队伍对于科研的喜欢程度较高,但是受制于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科研经费的短缺、科研带头人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致使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相对较弱。
图3 教师队伍专业构成情况
图4 思政教师队伍对科研的喜欢程度
图5 每人每生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经费
近年来,教育部下发的思政课程相关建设文件中,大多数是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有些细化到了具体操作层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思路、政策和措施[1]。但是,对于相关文件的实施并不能够真正落实,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思政课队伍管理机制。对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偏少。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较低,经费支持不够,学校非常重视思政课的占比只有42.86%。思政课教学科研正常运转的经费达1~3万的占57.58%。思政课教师希望能经常参加外出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但思政课教师平时主要依靠查阅资料、阅读书籍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占调查总人数的71.43%。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其中很少参加外出培训的教师占比达41.86%,学校也较少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实践培训,其中偶尔组织的占48.84%,从未组织过的占16.28%。从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和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偏少两个方面管中窥豹,思政课教师机制体制建立和完善工作迫在眉睫。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和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根据甘肃天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根据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人数偏少,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专兼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必须进行梯队建设,形成良性的“传、帮、带”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对在校教师进行大力培养,一条是尽最大努力引进人才。本校教师队伍的发展,需要激励本校教师大力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学历和职称。关于人才的引进,可以引进专家学者、优秀教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思政课教师应当自觉地不断努力学习,获取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完善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外,在不断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组织教师参加慕课、开展教学比赛等活动,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教师个人应该结合教育教学所需,积极争取各种学习实践机会,通过学习考察、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增强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勇于尝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比如,学校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研讨活动、系统培训、进修等。在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马克思理论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讲好“中国故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和职务评聘制度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价值,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2]。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和职务评聘制度,以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的考查为重点,实行德、能、绩、勤全面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务评聘、岗位聘任、年度考核、工资晋级、表彰奖励等挂钩,这有助于持续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科学的激励机制,能通过赏罚结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其影响比其他学科教师的影响更加直接。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期高校的一项紧迫且重要的任务,需要集思广益、勇于创新。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学校的努力下,在思政课教师努力拼搏实践中,我们一定能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