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珍,刘小英,曾建青,邓丽莹
(宜春学院医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我校护理学本科专业自创建以来,围绕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秉承“尚人文、重能力、促全面成才”的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为全国各级医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护理人才。为了适应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我校主要从培养模式内涵、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法、规范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和探索,通过试行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
当前,国家加大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力度,相继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地方本科高校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本科人才培养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但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学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人才培养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阻碍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一系列难题。为了解决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的上述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社会及大众的共识,2013年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2014年178所高校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共同发布《驻马店共识》,地方本科高校正式开始全方位的转型发展[1]。
在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在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范性、创新性、协调下、开放性、前瞻性”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广泛征询和吸纳教育专家、卫生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师生代表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后,我校作为江西省10所应用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立足赣西,服务地方,护理学专业率先在本省试行“2+1+1”校院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调整了课程计划制定程序(见图1)。
图1 课程计划制定程序
2016年,我校护理本科专业开始试行“2+1+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本部学习2年,主要包括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安排以“三基”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包括部分公共课(思想政治课、军事教育、体育课、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与基本能力;临床教学医院学习1年,结合临床工作学习护理学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科能力(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习基地实习1年,到医院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在教育部护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相关文件精指导下,结合我校相关文件精神,我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熟练的护理技能、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有创新创业精神,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学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3.2.1 促进课程体系科学化 经多方教育专家和专职教师共同商讨,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环节课程、素质拓展项目五大模块组成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见图2)。公共基础课程注重体现“厚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注重体现“宽口径”,专业教育课程注重体现“强能力”,实践环节课程注重体现“重实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两方面均注重体现“三早”,即: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实践,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2]。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如价值观、职业责任感、独立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
图2 课程体系
3.2.2 确定了11门专业核心课程 即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学。
3.2.3 探索课程整合 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实验学”,在第2~3学期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2.4 增加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竞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要求学生必须修满7个学分才能毕业。
3.3.1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护理专业教师坚持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培养护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有教师采用移动教学、翻转课堂、情景模拟教学、床边教学和病案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课程中运用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10~15人,课前通过充分查阅案例资料,课间自行组织讨论,课堂呈现分析和查阅资料的成果,任课教师有意识地点拨,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3.3.2 现代信息教学方式的应用 本专业教师重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在理论教学中大力推广“移动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综合使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本专业核心课程已经逐步开展网上教学及课后作业批改。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专业课程结合“互联网+”技术,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形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使用“超星学习通”进行移动教学改革,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中充分使用。学生通过学习通上传的课件和视频进行课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预习;在理论课堂上使用签到功能进行考勤,使用选人、抢答功能活跃课堂气氛,巩固知识点,实践课课堂上可进行考核视频的录制,实现在线视频考核;课后发布学习任务(章节测验考核,预习任务),线上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期结束后通过投票功能调查使用学习通意向;后台数据记录学生使用学习通的访问次数,显示学生的综合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及时公布成绩,督促学生学习。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侧重于过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3.4.1 学生成绩评价 依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成绩评定由课程考核、综合考核、毕业实习考核三部分组成,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1)形成性评价。包括考勤、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实习前资格准入考核、实习出科考核、实习综合检查考核等方式。①课程考核的过程性评价有3部分:护理学基础,平时成绩占15%,平时的实践和实验报告占15%,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来源有使用移动教学客户端学习记录,平时课堂签到考勤、抢答、讨论、完成阶段性测试等。实验报告和实践操作为护理课程中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考核成绩。②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需进行为期1周的临床技能集中强化训练,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实习准入依据。充分了解学生对即将开始的临床实习所需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时督促强化技能操作,为进入临床实习提供保障。③实习出科考核有理论出科考试、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和出科鉴定,主要采取实习基地与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④实习期间的过程性评价,即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期间,每年春秋季两次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开展实习综合检查考核并形成性评价体系,可以很好督促学生学习,保障学习质量。(2)总结性评价。包括课程结束时考核,毕业综合考核等方式。①课程结束时考核。所有课程均规定了明确的考核要求,占课程总成绩的70%,未通过者需重修,重修不通过者不予毕业。在“2+1+1”校院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为进一步保证同质化教学,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教学班级各课程考试工作按统一考试内容、统一考试时间的原则,由医学院临床教学管理科组织,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临床教学管理办公室具体落实。②毕业综合考核内容涵盖内科学护理学、外科学护理学和护理学基础三门课程。各课程所占分值分别为:内科学护理学30分、外科学护理学30分、护理学基础40分,考查护生基础知识与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总结性评价用于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确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或者升级。
3.4.2 教师评价 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教学管理人员评价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等方式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这样既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又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准确、客观。
3.5.1 早期接触临床 通过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教学与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扎实推进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第一学年组织学生参观生命科学馆,开设护理学导论课程;寒假安排学生到当地基层医院,初步了解医疗环境和医务工作者的素质要求等;第二学年暑假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了解医疗机构运行、临床护理基本知识,学习护患沟通技巧。
3.5.2 增加临床见习 按照教学计划安排课间见习,见习一般10~15人一组,采用床边教学方式;第四、第五、第六学期末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集中临床见习,加强对护理日常工作、常见病的护理流程,以及护患沟通技巧的学习。
3.5.3 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 在第四学期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严格执行技能考核标准,遵循“不过—补考—循环”教学原则,保障学生护理基本技能的学习;在毕业实习前,安排1周临床技能集中强化训练,对学生进行临床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强化训练与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实习的准入依据。
3.5.4 课外技能训练 护理学实验室依照《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定期对护生开放,针对护理学生的需求,开展相关课外技能培训及活动。与学生社团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技能竞赛。目前,我校病理技能大赛、护理礼仪大赛、护理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每年常规开展的学生课外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校通过两年来开展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效:(1)网络课程建设初具规模。护理学专业现有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研究6门网络在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覆盖护理专业60%的核心课程,所有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网站建设和教学,实现教案、大纲、课件、习题、实验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学生可自主学习,完成作业,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师生之间可答疑解惑。(2)现代信息教学方式的应用深受学生欢迎,且效果良好。2017年,“护理学基础”团队获得了江西省第一届移动教学大赛三等奖。(3)学生素质显著提升。护理礼仪大赛、护理技能操作大赛等多项赛事,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护考通过率在90%以上,就业率在85%以上,考研录取率为75%。(4)用人单位总体满意。我校护理学专业毕业生整体具备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文素质较高、创新能力优良的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当然,由于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时间不长,所取得的效果也有待于进一步评价;同时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难以预计的问题和一些新课题,例如:如何安排校内外实训内容;如何协调教学医院学习期间、实习期学校与教学医院、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生等方面都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有待于在后续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