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斐
[摘 要] 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国家决定高职扩招100万。这项政策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保证生源,如何实现招生途径的多元化以及扩招后高职院校管理的多元化,以及如何平衡各院校之间的差距?应对上述挑战,高职院校应做好顶层设计,从生源多元化、考试多元化、师资和课程多元化、第二课堂活动多元化入手,主动作为,化挑战为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 键 词] 扩招百万;政策解读;挑战;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312-02
2019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一、政策解读
(一)扩招背景: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且进程日益加快,产业对于劳动者的综合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更高,更加看重人才的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高职教育目前承担着培养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它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每年千万人的就业,对我国产业进步、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还未跟上产业结构性调整的步伐,市场上高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的“用工荒”与应届毕业生专业不对口导致的“难就业”矛盾问题愈发突出,结构性失业问题愈发严重。
同时,一些地方高职院校招生难与生源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有些技能但知识水平欠缺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提升愿望却无可实现的途径。为解决这类问题,同时也为调整教育供给侧结构,加快培養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实现应届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国务院出台了高职院校扩招百万人这项教育政策。
(二)扩招实施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主责、系统化推进、质量型扩招。坚持统一认识、明确方向、质量为先、系统推进的工作原则,完成扩大招生计划任务,做好高职扩招的补报名工作、专项考试工作、招生录取工作以及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和加大财政投入等。各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应切实履行职责,积极主动作为,加强协同联动,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明工作纪律,狠抓工作落实,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扩招任务落地见效;加大高职扩招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各省制定本省扩招计划应基于本省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需要提出,计划的制定应合理有据,不刻意压制也不盲目扩大,对计划落实后的效果具有可预见性。招生计划应重点布局在优质高职院校、发展急需和民生领域紧缺专业、贫困地区,同时向中西部倾斜,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将2019年高职协作计划扩大至20万。目前已公布的各省扩招计划为江苏18万、广东8.12万、江西省4.16万、浙江省3万、福建5.3万、湖北2万、山东5.6万。这七个省的扩招计划总和占了总计划的将近一半,主要原因是这几个省是国家职业教育大省,职业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和职业教育的质量都位于前列。
二、扩招百万所面临的挑战
(一)生源在哪里
有学者根据2018年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计算出“每校多招705人才能完成扩招任务”,随之也萌生出“生源从哪里来”的疑问。加上一些地方院校已然面临着“招生荒”,甚至有个别院校近三分之一的计划数完成不了,扩招百万的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二)招生途径有哪些
实现扩招的目标,需要改革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政策。高职扩招的对象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生源将变得更加多元化。但目前高职招生的主要途径还是高考,如果所有的生源都通过高考报考,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知识文化水平较薄弱的群体将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实现不了扩招对弱势群体的倾斜和扶持。所以,除了高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行的途径?
(三)扩招后高职院校管理如何实现多元化
扩招百万的必然结果就是生源多元化,如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他们各自的文化知识储备、社会背景及已掌握的技能都不一样,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社团活动、技能训练等,能否满足多元化的需要?怎么满足多元化的需要?
(四)院校差距如何平衡
《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招生计划应重点布局在优质高职院校。这类院校本来就不愁生源,加上政策的倾斜,将更加促进这类院校的发展。而对欠发展的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这类院校每年都要在招生上花费大量精力,生怕年度招生计划完成不了,导致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被缩减,进一步阻碍学校的发展。扩招百万的政策向优质院校倾斜,会客观地拉大院校间的差距,相关部门应如何平衡各类院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