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新 鲁冰雪 胡继勇 赵亚奇 李山鹰 赵金安
摘 要:针对目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走访企业、兄弟院校调研,本文从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与要求出发,探索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提高实践实训课时,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课程匹配,知识、技能、态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和为学而教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够应对新工业革命挑战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 应用技术型 培养体系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9(a)-0190-03
人才是新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高等教育在科技生产、人才输出和创新驱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产业技术革命,工科教育要着眼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提供强力人才储备[1]。所以新经济催生了新工科、也呼唤新工科建设,同时新工科也急需发展、且势在必行。新工科是以产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国际视野、创新能力[2]。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应用技术型教育,培养新形势发展所需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人?”就是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其次是“怎样培养人?”就是要建设好人才培养方案[3]。下面以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谈一些看法。
1 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点
地方高校开展教育的源动力和依据是人才培养目标——这一高等教育过程中起决定性的核心,也是地方高校组织教学活动的最终体现[4],因此,地方高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明晰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点。材料与化工学院从成立之日起,以立德树人为基,秉承“厚德唯实、博学慎思”校训,放开思想,转型提升,致力改革,服务地方,积极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由于理论扎实、人文素养好、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强而广受社会欢迎。
1.1 科学确立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办学层次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科学的发现凝练到实现技术的创造生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总结规律、凝练知识、成果转化进而实践生产。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承担着发明、转化、生产的具体实践,具有将成果转化成实践生产的能力。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中体现了显著作用。
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是学科定位、专业设立、教学研究、教育模式、质量保障、教学效果、办学评价的中心。在教学过程、科学研究、地方服务上,技术型是本质、是特色、是定位基调,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知识实用、技术实践运用、能力专精应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依托当地经济发展,从地方、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从校企联合培养入手、从管理创新起步,始终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和建设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顺应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需要和着力打好“四张牌”的新要求,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1.2 和谐发展的高素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模式
高級应用技术型人才既要突出“应用”特色,也要具备“高素养”特色。
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仅要拥有厚实的知识功底,还要有过硬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了解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方面内容。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高素养”还体现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要从“可以运用”、“基本能用”转变为“功底扎实”、“创新提升”。
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功底扎实的基础上,要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高素养”还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应用方面,要从“传统使用”、“技术传承”转变为“技术创新”、“技术研发”。
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拥有专业素养,更要兼具非专业素养,在进行技术转化、生产创造过程中,其个人的职业责任心、社会公德心、人际心理学、道德意志力等非专业素养要与专业知识应用、创新创造发挥密切联系,这将会直接影响其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的效果和质量。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不能只重视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发展,要二者兼重、综合培养。
2 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点要求地方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体系时,必须以服务产出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围绕对知识、能力、素养综合发展的培养目标,构建既独立又协同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材料与化工学院在明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人才培养重心,围绕地方行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需求,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构建专业特色明显、切合实际可行的培养方案,确立较为系统、完整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整个体系优化修订过程中,放开思路、更新思想,明确以紧盯地方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规范观和人才培养质量观,探索构建服务区域经济,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城建类、地方性、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技术型的人才特色,整合教学资源,调整知识体系,着眼教学过程,有机结合传道受业、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城建特色、兼顾个性培养。梳理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知识储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完善素养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外延。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熟悉高分子材料制品设计、开发和应用的,了解高分子材料学科前沿的,具备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环境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能在石油化工、尼龙化工、建材、包装、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高分子材料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及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及适应相关专业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
2.1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梳理课程体系,以突出知识的服务性、应用性为目标,构建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梳理整合中,以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筑“基础+专业”的平台架构,形成“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个性拓展课”的模块化、交叉化育人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的达成度,增强学生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以利于学生向建设者转变。
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特点,有效整合课程体系,增开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新课程,构建系统性、体系化的教学课程体系[5]。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轴,将课程梯级组合为课程模块,梳理各课程模块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各课程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精减、合并和重组每一课程模块内的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体系,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形成专业特色。如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学科基础模块——公共基础平台和技术基础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学分为36.5学分,占总学分的20.9%。增加开设尔雅素质课程、职业规划课程等通识教育课程,延伸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学生个性发展,通识教育平台学分为47学分,占总学分的26.9%。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成型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及应用、聚合物材料表征与测试、高分子合成工艺学、塑料成型模具设计。
除专业核心课程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行业应用下游技术拓展课程,让学生以行业实际应用出发,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为综合技能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撑。如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材料科学导论、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阅读、工程技术经济、模具CAD/CAE/CAM、Aspen应用基础、化工安全、聚酰胺树脂及其应用、聚氨酯树脂及其应用、尼龙企业管理及技术培训、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应用等课程。
2.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技术型人才突出应用性、地方性、服务性的能力特点,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诉求,要分类施教、分项设计、分层实施,从课内验证性、综合性的基本实验操作,到课外的自主式、开放性实验技能训练,结合专业特性拓展训练和实习实训基地锻炼,构建层次化、递进式、适应现代需求的螺旋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6]。
按照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模块实验大胆整合、裁并实验内容,精简验证性试验,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课内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聚合物材料表征与测试实验、综合大实验等实验课程。平衡各模块能力培养侧重,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通過验证性实验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综合性实验中锻炼,科学思维能力则以设计性实验训练的实验教学体系[7]。
调整实验指导方式,注重启发式引导、成果型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激励学生钻研韧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全方位、全过程、特征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培养出的学生,才能达成创新创造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度[8]。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结合基础知识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高分子合成工艺学课程设计、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科技文献检索实践和金工实习。
为丰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实践经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与神马尼龙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塑料、洛阳炘源晶光伏科技、海德化工有限公司、洛阳双瑞防腐涂料、贝特尔药业有限公司、河南瑞朗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材料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分别可以在企业实地进行。
2.3 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
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构建有效的素养培育体系是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美补充。素养培育主要包括人文艺术的陶冶、社会能力的训练和身心品质的提升。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素养培育体系由学校统一规划开设,主要包括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等六类课程,以科学精神启蒙涵育学生成长、成才和创新、创业,以人文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是保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素养培育体系注重专业外延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实行项目化、学分制、制度化运行的教育模式,促进“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推动专业知识与课外科技制作相互结合。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构思、设计实验目标,执行、实施实验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开展实践研究的能力;学生通过高分子创业技能大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三井化工设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综合性竞赛,提高学生应用专业进行技术研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学精神;学生通过参与参加各类社团、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素养培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必修性、强制性,以学分形式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专业素养拓展学分、综合素养拓展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每位学生至少跨三类修满6学分,其中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课程。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2个学分的社会实践与创业基础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构建三大教学体系,是培养具备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环境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成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内在要求。
3 结语
地方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纵观高等教育培养方式,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特色优势,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特色教育和个性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梳理知识体系,增强实践实训,强化素养培育,通过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学会探知未知世界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将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开创美好未来,才是高校之根。
参考文献
[1] 叶民,孔寒冰,张炜.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24-31.
[2] 顾佩华. 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3] 张大良. 因时而动 返本开新 建设发展新工科——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17(4):4-9.
[4] 易建华,吴小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群的教学改革创新[J].高教学刊,2018(24):33-35.
[5] 李清明,周江容.基于應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工程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94-95.
[6] 晏永红.新工科背景下真实职业实践环境构建[J].高教学刊,2018(4):66-67.
[7] 剑峰,韩民.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109-110.
[8] 侯翠红,胡国勤,任保增,等.新工科建设产学研融合,培养卓越化工人才[J].河南化工,2017(1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