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琪
摘 要: 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独特的“三语教育”更是备受关注。在三语习得视域下,对湖南地区高职院校的藏族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职藏生的英语水平与汉语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并且藏语(第一语言)和汉语(第二语言)都有可能对英语(第三语言)习得产生影响,进而提出开发特色语言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移动学习模式等教学策略,相关三语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建议。
关键词: 三语习得 高职院校 藏族学生 英语教学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民族教育占据特殊且重要的地位,语言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政策已经从“双语教育”发展到“三语教育”,即少数民族母语教学、汉语教学及英语教学[1]。以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习得为切入点,研究三语学习特点,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语教育体系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意见。
1.“三语习得”的缘起及发展
三语习得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之后再学习第三或更多语言。国外三语习得研究起源于多种语言学习研究,最早一直被看作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Ringbom分析学习者的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对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2]。此后,三语习得逐渐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研究范围以三语语际迁移及影响因素研究和元语言意识研究为主,加强对三语习得的跨学科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具实践指导价值[3]。在各项研究成果中,三语语际迁移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即“多种语言之间迁移之特征不但表现在母语对于新习得语言具有迁移的现象,而且第二语言会对新习得的语言产生迁移现象”[4]。
国内的三语习得研究者从引述国外三语习得的理论成果开始,逐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语教育实践,并推动相关理论研究深入发展。其中,部分学者着力于探讨汉语母语者习得第二外语,绝大多数都是在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三语习得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外语教育教学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高职藏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2.1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英语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如各专业核心课程。藏生完全套用汉族学生的教材,和其实际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公共英语的教材编写大多侧重于巩固语言基础知识和培养综合技能,与高职藏生的职业方向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基本提不起学习兴趣,更不会在课外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自主学习。
2.2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英语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词汇贫乏,语法知识不够系统,综合能力不足。同时,班级存在阶层分化现象,即部分學生可能因基础差而自暴自弃,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勉强达标,部分学生因“吃不饱”而产生骄傲和轻视心理。
2.3语言输出能力欠佳。
高职藏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较差,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英语写作有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内心所思所想,大多数藏生都没有达到高中毕业时掌握3500个词汇的要求,难以写出完整通顺的句子。来自农牧区的学生更是完全无法开口,或发音特别不标准,夹杂着浓厚的口音,无法流利地应付不同的情景和话题交流。
2.4语言文化差异明显。
对于藏生而言,母语是藏语,汉语是第二语言,第三语言才是英语。国内高职院校普遍使用汉语授课,英语教学的媒介语也是汉语,尤其在藏族聚居区外,藏生的第二语言汉语更加具备广阔应用的环境,使用第三语言英语的场合和机会大大增加。藏、汉、英三种语言之间的语码高频转换,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带来的具体问题,也增加了藏生英语学习难度。
3.基于三语习得理论的英语教学应对策略
本研究基于湖南地区高职院校,通过走访西藏部和民汉混合班,了解藏生的英语水平与汉语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总的来说,汉语水平较高者英语水平也相对更高,具体表现在语言的考证过级通过率和口头表达能力,例如:藏生的国家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成绩越好,通过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的概率越大;藏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越高,英语口语的水平相对更高。考虑到藏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欠佳,通过收集和分析该校2018级藏生的写作句型样本,发现藏生的汉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汉语水平较高的藏族受试者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更倾向受到汉语的句法结构影响;但汉语水平中低的藏族受试者可能直接运用藏语句式进行英语输出。这些现象表明藏生在学习第三语言英语的过程中,第一语言藏语和第二语言汉语都有可能对英语习得产生影响,习得者原有的两种语言知识存在迁移的可能性,以上研究为高职藏生的英语教学带来几点思考和建议。
3.1开发特色语言教材,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在开设西藏班或民汉混合班的高职院校中,英语教材的使用不应“一刀切”,藏族学生应选用和汉族学生相近或类似的教材,降低学习难度。可针对高职藏生的英语学习特点,开发三语教材和相关学习工具,重点关注三种语言和三种文化之间的异同点。三语教材的编写要与其民族特色和职业属性挂钩,既包含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又融合不同的行业背景和热门话题,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没有与生活脱节。学生对素材越有亲切感,越容易产生共鸣,激发英语实用的学习动机,培养和保持英语学习兴趣。
3.2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语言理论素养。
国内高职院校采用汉语授课,除了西藏籍教师具备藏汉英三语教学的优势,其他英语教师多为全英文或英汉双语教学,几乎没有藏语学习的经历。藏生的语言学习顺序是从藏语到汉语再到英语,从“母语绝对权威”的成长环境到“汉语沉浸式”的教学环境,这种变化对学生汉语水平是一种考验,更何况还要兼顾英语。英语教师无论是到民族院校进行研学调查或合作研究,还是和藏区学校的三语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都有助于三语教学研究和语言教学理念的更新。三语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型转换为三语研究型教师,是三语教师的今后职业发展方向[5]。
3.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正确运用语言迁移。
因地域经济和教育资源的不同,西藏班中来自城市的藏生比农牧区的藏生语言基础相对要好,民汉混合班的汉族学生语言水平整体高于藏生。针对如此层级化的学情,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建立不同的学习小组,再分层设计课堂任务,通过抓差显优,以优带差,避免部分学生“吃不了”、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英语教师不能满堂全英文灌输或只进行英汉解释,要特别注意加强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正迁移、弱化负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3.4构建移动学习模式,实施多元评价体系。
为有效提高高职藏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可构建“1+N”三语移动学习模式。“1”是指一个信息化移动教学平台,例如云班课、学习通、雨课堂等,主要由英语教师进行课堂辅助教学,最大的优势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能加强过程性评价和交互式评价。“N”是指多个英语学习软件,例如:百词斩、流利说、趣配音等,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点和个性化需求自主学习提升。三语习得模式既要求教师在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对比中找好教学切入点,又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消除语言焦虑,培养语言自信。
3.5打造课程研发团队,开展多语现象研究。
对于藏族学生而言,英语学习本就有着不同于汉族学生的复杂性,高职藏生有着不同于中小学和本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特性。如何有效针对这个群体开展英语教学和建设优质课程,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实践、总結经验、提高水平的命题。课程研发团队应充分认识到藏生的三语现象,以及汉语能力在藏生英语习得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完善高职藏生的三语习得模型,并结合国情、地情、校情、教情、学情等开展多语现象研究,探究科学化、本土化的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模式。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跨国、跨地区、跨民族的交流与日俱增,少数民族的“三语教育”日益兴盛,它在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适应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语习得的研究为高职藏生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助于外语教师积极探索三语教学、优化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学效率。但如何深入挖掘三语习得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真正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三语教育模式,还需要更多思考和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悦,许潇,张积家.我国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2018(9):17-20.
[2]Ringbom, H.. The Role of L1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7.
[3]范临燕.国外三语习得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研究,2019(3):49-54.
[4]裴邦清.基于三语习得理论的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区多语言环境下英语教育现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6):338-339.
[5]白洁.基于三语习得理论的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3):95-98.
基金项目: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基于三语习得理论的藏族高职学生英语教学研究》(18MY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