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Lib项目及其对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启示

2019-01-14 02:26:43柳丽花彭骏张怡虹吴梅侯丽英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读者服务

柳丽花 彭骏 张怡虹 吴梅 侯丽英

摘要 介绍了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的OpenLib项目及其运行现状,该项目为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新方向,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比在如下方面具有明显成效:为大学生在碎片时间阅读提供便利优质的纸质文本,通过“纸本微阅读”的形式构建校园良性“阅读生态圈”;使图书馆馆藏资源推送更加立体化;它以一种更加友好的方式开展诚信教育,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打造校园“微交流”空间。OpenLib运行中面临着丢书率的控制、资源高效部署、激励机制的建立及资源利用率统计等方面的难题,但给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诸多启示:根据资源类型、读者需求的不同,采取聚散结合的资源组织形式;空间服务可无限延伸,提供交流与分享的空间;纸本资源的移动阅读与数字资源的移动阅读相融合;图书馆员职能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读者服务 纸本微阅读 资源推送 诚信教育 交流空间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9.06.015

1 引言

阅读是人类最基本的文化活动,是知识传播、文化教育、思想培育的基本途径[1]。随着各种新型阅读形式不断涌现,传统阅读受到猛烈冲击,移动数字阅读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但以影视、游戏和小说等休闲娱乐为主[2],且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在理解认知方面,还是长期记忆方面,数字阅读的表现均逊于纸质阅读[3]。而另一方面,大学图书馆面临着读者到馆率低、纸质资源利用率下降等问题,数以百万计的优秀纸质资源等待被利用。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要突破传统服务理念,时刻关注读者需求,调整服务模式,实现读者满意度与资源利用率的双赢,OpenLib是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为提高资源利用率而推出的一个探索性的项目。

2 OpenLib项目

2017年5月,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推出OpenLib项目,即“开放式图书馆”,图书馆部署了4个试点,为读者提供全天候、全开放的服务,探索新的纸质资源服务模式。

2.1 项目构建

OpenLib项目是上海健康醫学院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大背景下,主动向大学生推送优秀作品,以减少大学低头族,引导大学生读好书,同时缓解馆藏空间压力、提升纸质资源利用率而打造的移动阅读空间。由相关部门、学院与图书馆共同设计规划,部门和学院提供场地及家具,图书馆提供图书,将传统上集中在图书馆馆舍中的阅读活动延伸到教学区、生活区,无论读者是否走进图书馆都能阅读到图书馆的资源,扩大图书馆馆藏资源和服务的覆盖范围,提升资源利用率,切合读者移动阅读需求。OpenLib提供外借服务,同时可配置若干个座位,供读者即时阅读、交流。

2.2 项目的运行方式及特点

(1)项目运行方式

OpenLib项目的运行方式是:图书馆根据各试点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学科属性,挑选配置一定数量的图书并不定期更新,实行全开放服务,无需任何借还手续,读者即可在“OpenLib”中取阅图书、期刊等文献,并可将书刊带离,取走即为借走,对于借阅数量和借阅期限,均无硬性规定,仅以建议的形式提醒读者“每次取阅1册,1周内归还”,读者归还图书时可在任意OpenLib试点归还,也可直接还到图书馆。

(2)项目特点

①注重可接近性:OpenLib独立于图书馆馆舍之外,为方便读者,多分布在教学楼、宿舍、办公楼等处,在空间上与读者更加亲密。

②更加注重开放性:OpenLib无障碍的服务方式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同时服务对象也扩大至校园内所有人员,包括来访者、学生家长等。

③服务主线明晰:与传统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为主不同,OpenLib以服务读者碎片时间和校园文化为主线,使学生在上下课途中、午休等碎片时间均可在OpenLib进行阅读;同时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书香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强化书香校园的感染力。

2.3 项目运行现状

OpenLib项目运行16个月后,图书馆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有效问卷达460份,分别从读者对OpenLib的认识、读者对OpenLib的利用情况、读者对OpenLib的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1)读者对OpenLib的整体认识

目前,OpenLib设有4个试点,分别位于行政办公楼、公共教学楼,另有2个设在学院专属区,前后共配有图书973册。

超过80%的读者在学院楼认识了OpenLib,约21%的读者在教学楼看到过OpenLib,约18%的读者在行政楼看到过OpenLib,另有约3%的读者表示没有看到过OpenLib(图1),这与之前“教学楼会成为读者接触OpenLib的最主要场所”的设想有出入。另外,在对OpenLib地理位置满意程度的调查中,仅有52%的读者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对地理位置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OpenLib设置的位置是否符合读者需求,根据调查进行位置调整或指导后期建设。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OpenLib的地理位置不尽如人意,需要在项目后期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OpenLib的效果最大化。

在对OpenLib的图书数量和更新频率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时发现,仅有48.7%的读者表示对OpenLib的图书数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对OpenLib图书的更新频率满意度则更低,仅有约45.2%的读者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图2)。

目前,OpenLib尚处于试验阶段,虽为每一个试点精心配置了图书,但并未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专人对其进行管理,配备图书的数量往往取决于试点的空间大小和藏书能力,4个试点中配备图书最多的是行政楼386册,最少的为学院1,配备图书176册。4个试点的图书更新频率均为每月1次,每次更新对藏书进行补充或更换,使各试点的藏书量保持不变。

关于OpenLib的发展前景,76.79%的受访者表示OpenLib“方便了師生,应大力发展”,37.1%的受访者认为应对OpenLib加强管理,谨慎发展,另有4.8%的受访者认为OpenLib“图书丢失严重,应停止”(图3)。

(2)读者对OpenLib的利用情况

调查中分别有93.1%和92.9%的读者表示在OpenLib阅览过和借阅过图书。而受访者没有在OpenLib借过书的原因多为“更习惯去图书馆”(41.52%)和“不知道如何操作借阅”(29.57%)。

如前所述,OpenLib的借阅规则简单,近乎“随意取阅”,造成约30%的读者“不知道如何操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OpenLib的借阅规则确实与传统图书馆的借阅规则有较大差别,使读者难以置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读者具有较高的诚信度,为OpenLib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诚信空间。

OpenLib默认每人每次借1册图书,1周内归还。调查显示,OpenLib无论是在读者借阅量还是借阅期限方面,都在较为理想地运行着。

调查中,50%的读者表示他们平均每次借阅1册图书,且有46.1%的读者表示最多一次仅借阅1册图书;20.2%的读者平均每次借阅2册图书,平均每次借阅3册及以上的读者占29.8%,62%的读者每次借阅的图书数量多为1~2册(图4)。借期方面,20.65%的受访者表示平均每次借阅在3天以内,28.48%的受访者借期平均为1周,借期平均在4周以上的受访者占17.17%(图5),此部分读者表示超过4周未归还图书的原因多为“还没读完”(60.22%),另有31.09%的读者表示“书已读完,但是忘记归还”,3.91%的读者是因为“将书借给其他人”,而导致借期超过4周。59.5%的读者表示最长的借阅期限在1周以内。

对图书保护方面,83.95%的读者表示自己没有损坏过所借阅图书,10.4%的读者曾经损坏过从OpenLib借阅的图书,另有5.6%的受访者未对此题作答。23.2%的读者表示曾经发现过OpenLib所陈列的图书受损(图6)。

调查发现OpenLib的图书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损现象,项目后期管理应注意增加应对措施,降低图书受损率。

(3)读者对OpenLib的参与情况

OpenLib的发展愿景之一是读者深入参与到其运行中,如共享图书、共同管理等。而调查显示,有66.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OpenLib的管理工作,如推荐图书、整理书架、更新图书、维护阅读区域环境等,不愿参与管理的原因中,“没时间”占58.3%。愿意在OpenLib共享自己图书的读者占57.3%,比不愿意共享的读者多出17%。不愿意共享图书的读者表示“担心遗失”的占61.8%,而担心图书被损坏或被乱涂乱画的也分别占到了59.7%和33.2%(图7)。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读者对OpenLib持肯定态度,只是图书的数量、种类、更新频率尚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有读者建议可在各试点放置留言本,方便读者写下需要借阅的图书,图书馆可根据留言本为各试点配置图书。另一方面,对于OpenLib及其借阅规则的宣传仍需加强,同时要加强管理,进一步改善OpenLib的诚信环境,鼓励读者共享读书、参与管理,并为此制定相应的机制。

3 OpenLib项目的成效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3.1 OpenLib项目的成效

(1)构建校园良性“阅读生态圈”

大学生的日常阅读已转变为数字阅读,校园低头族、手机族随处可见,相对于纸本阅读的“系统性”“精深性”,数字阅读促进了“碎”“浅”“短”“快”阅读方式的流行[4],其浅显性、功利性、盲目性导致文化被稀释为信息[5],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信息污染、手机阅读成瘾等问题,打破了校园阅读生态圈中技术与人文关系的平衡[6]。此外,由于多校区分布,图书馆在物理空间上往往与读者有一定距离,在数字阅读盛行的当下,这段距离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到图书馆阅读纸本文献。

OpenLib使纸质文献“走出”图书馆,拉近了纸本阅读与大学生的距离,使纸质文献“移动”起来,更接近学生,为大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阅读提供便利优质的纸质资源,通过“纸本微阅读”的形式构建校园良性“阅读生态圈”[7]。

(2)馆藏资源推送立体化

OpenLib提供的不仅仅是图书,更在于通过这种模式构建多样化的馆藏资源推送模式。随着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阅读已逐步形成数字阅读+纸质阅读的服务模式,馆藏资源推送亦形成以传统新书架或新书区展示为主,结合图书馆网站线上推送、微信公众号微推送为辅的资源推送体系,然而,对图书馆实体资源的了解仍需到馆,OpenLib则将纸质图书直接推送到读者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为读者提供了零碎阅读空间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解决了多校区图书馆面临的馆藏资源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使图书馆资源推送体系更加立体化。

(3)塑造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信任”是OpenLib设立的重要基础,但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也是“信任”问题,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学生诚信问题自古就有,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诸多图书馆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如田丽君等提出通过建立读者诚信档案、开展读者诚信周活动等途径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8],付丽娟提出成立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建立图书馆读者诚信激励机制[9],李晓君认为图书馆要与读者签订诚信协议[10],王晓红等提出了图书馆读者积分制[11],刘开琼提出了通过“三点”融合培育诚信价值观的策略[12]。

与以往不同,OpenLib以一种更加友好的方式开展诚信教育,以“我相信你”为切入点,通过全开放的服务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律,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进行考验和塑造,在潜移默化中履行了育德树人的教育职能,同时通过学生对OpenLib的参与,使其从传统的“受教育者”转变为“施教者”,成为诚信教育的主体之一。

(4)打造校园“微交流”空间

OpenLib以服务读者碎片時间和校园文化为主线,其设立既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学校和来访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亦为读者之间的即时交流提供了空间。在OpenLib,没有身份的区分,无论是学生、老师、访客等,均可在OpenLib驻足,在这里,或许读者的目的并不在于阅读,开放、自由的服务形式更有利于进行分享、交流,抑或独处、冥思。

3.2 OpenLib项目所面临的问题

(1)文献资源怎样高效地部署

OpenLib项目的目标之一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在图书配置时需要结合项目试点所在地理位置、往来人群、人流量、学科专业等因素,对图书类别、深度、新旧程度、价格进行适当的调配,以期向读者推送最为合适的图书,实现“每本书有其读者”。如,为行政楼配置的图书以专业性较低的保健类图书为主,兼顾经济、法律、文学等社会科学和哲学类图书;而为学院配置的图书则以专业性较强的图书为主,其中包含学院指定的学生必读书目及部分教学参考书,另辅以文学、哲学等人文社科类图书。

然而,最佳效果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对项目的设计、执行进行反复检验、改进。在项目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需要与试点单位定期沟通,每次更新时可征求试点单位意见,根据对方要求配置图书,如有的学院希望学生多读专业类图书,有的学院则希望学生扩展知识面,等等。

(2)对丢书率如何更好地控制

虽然调查显示,OpenLib处于较好的诚信环境中,但对丢书率及图书破损率的控制依然是面临的最重要的难题,在每一期的图书整理、更换中都会发现图书破损和丢失(目前,将连续2次清查中均不在架的图书暂视为“丢失”)。需要在图书配置时考虑图书价格、复本率、稀有度等因素,尽可能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如,外文原版图书、单价超过50元的中文图书、多卷书以及单复本图书不参与图书配置。另一方面,在每一期图书更新后对丢失图书发起“送书回家”活动,借以寻回部分遗失书籍,并形成舆论监督力量,强化诚信教育的执行力。

(3)怎样才能有效构建激励机制

OpenLib项目的目标之一是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达到共建共享的效果,鼓励读者在OpenLib分享自有纸质书刊,调查显示超过57%的读者愿意在OpenLib分享自己的书刊,对于分享者的激励及所分享图书的管理需要一套完备的机制,以保障项目的长期运行。如向分享者颁发证书、增加分享学生的德育分数等。

(4)如何更有效地统计图书利用情况

OpenLib的图书借阅无需任何手续,方便之余却造成数据难以采集,目前仅在每次更新时手工收集数据,配以不定期的问卷调查,除此外尚无更加有效的统计手段。因此,对OpenLib利用率的统计及如何将其纳入图书馆流通数据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4 OpenLib项目的启示

(1)资源组织可采取聚散结合的方式

移动阅读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更加灵活,资源的组织方式更加多样化,应根据资源类型、读者需求的不同做到聚散结合、张弛有度。与数字资源日益聚合的管理方式不同,纸质资源的利用呈现出以图书馆馆舍为中心的分布式布局模式(图8),可以将原本集中在馆舍中的纸质资源推送到校园的角角落落,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校园的方方面面。

(2)延伸空间服务

OpenLib的尝试较好地实践了图书馆的核心理念:交流和分享,这也是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主要内容。空间,作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类型,一直都被局限于馆舍之内,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在建设虚拟阅读空间的同时,实体空间服务亦要突破传统束缚,走出馆舍。OpenLib项目实现了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延伸,使图书馆空间服务不再限于馆内,以“见缝插针”的形式进入校园行政区、教学区、生活区等。

(3)将纸本移动阅读与数字移动阅读相结合

OpenLib项目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大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因此,阅读内容才是项目所关注的重点,而非形式。OpenLib为大学生提供了移动阅读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纸质资源的移动阅读,同时可通过在OpenLib布局优秀数字作品二维码的形式,使传统的数字移动阅读也可以在OpenLib得以实现,使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

(4)图书馆员职能的多元化发展

图书馆员尤其是传统的流通馆员由纸质资源管理者转变为资源部署专家。为实现OpenLib资源的高效部署,图书馆员除了要对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外,还需熟知每一个OpenLib的位置、面向的学科、藏书能力甚至读者的阅读偏好等,并对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指导后期的资源部署。

5 结论

OpenLib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以全开放的姿态面向读者,创造了优良的服务绩效,同时更是对图书馆纸质文献服务的改革和创新。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不能再局限于保存信息知识、借出图书资料等传统服务,而应千方百计地使资源流动起来,主动满足需求甚至引导读者阅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何韵,何兰满.从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二元关系论全民阅读推广策略——以日本为例[J].图书馆,2015(7):34-38,44.

2 李琳琳.移动阅读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2):30-33.

3 袁曦临,王骏,刘禄.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5):35-46.

4 周宪.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43-163.

5 陆波.阅读模式变革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与情报,2013(3):49-51.

6 杨沉,张家武,黄仲山.全民阅读视角下新媒体阅读生态重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2):86-93.

7 徐扬,赖纪瑶,王冰璐,刘姝雯.云资源微阅读:纸本微阅读新模式初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1):19-24.

8 田丽君,肖继新,李秀玲.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4):117-119.

9 付丽娟.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读者诚信教育的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8-10.

10 李晓君.高校图书馆读者诚信教育探讨[J].河北科技图苑,2018,31(3):46-48,32.

11 王晓红,周晶,崔光益.万物智能趋势下图书馆读者积分制应用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8(13):76-82.

12 刘开琼.高校图书馆诚信价值观培育的“三点”融合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6):64-68.

作者单位:柳丽花、彭骏、张怡虹、吴梅,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上海,201318

侯丽英,上海健康医学院文理教学部,上海,201318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3日

(责任编辑:王波)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读者服务
财经职业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6:37:11
近十年重庆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1:05:38
浅析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27:55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9:43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11:48:1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若干思考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