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可可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至今为止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1956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在东部达特茅斯会上提出,人工智能是“让机器达到这样的行为,即与人类作同样的行为”。[1]人工智能逻辑学派的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尼尔森(J.Nilsson)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科学,即怎样表示知识、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科学。松尾丰认为,人工智能是“用人工方法制作的类人智能”,是具有“发现和觉察功能”的计算机。[2]
科技新闻是报道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新闻。科技新闻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科技新闻指成果性科技新闻与自然事件性科技新闻。广义科技新闻包括一切与科技活动有联系的新闻。科技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除了具有新闻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准确性(对科学概念而言)、通俗性(对深奥原理而言)、知识性(对普及科学而言)。[3]
随着AI合成男、女主播相继亮相,科技新闻传播正赶上了人工智能时代这趟列车,并迅速发展呈现出其独特的个性。
1.传播信息碎片化
科技新闻涉及的领域包括社会的高精尖领域,主要是对前沿科技事实的报道。现今,人人都是麦克风,信息可以迅速抵达受众。如果不对信息进行严格的把关,碎片化的信息会导致重要的信息流失,而一些琐碎的信息却被保留。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有效地将科技新闻传播给广大的受众,需要科技新闻工作者严格把好有效新闻关。
2.传播主体多样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是传播主体,人们大多借助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了解世界的动态。人工智能时代,传播主体逐渐从传统的权威媒介与控制机构延伸到普通受众的个体层面上。人们通过诸如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等自媒体传播信息,在海量信息中极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饥渴,从根本上实现了传播主体的转型,实现了信源的多元化与多主体化。
人工智能时代,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智能冰箱,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家电设备,为人类的生活减轻了许多负担,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享受生活。人工智能男女朋友的开发,未来将可以免去与真人交男女朋友的烦恼,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恋爱的天堂。亚马逊于2014年推出智能音箱Echo,它可以预报天气、设定闹钟、拍照等。Echo接受语音助理Alexa指令,控制多个家用电器,联系Uber叫车,通过电商平台购物等。
在人工智能时代,各种科技的运用,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让科技新闻的传播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微信、微博、Facebook等自媒体的出现使得科技新闻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以往的受众成为了当今的传播者,科技新闻工作者不再成为主要的传播主体;
二是机器的智能和完善也在逐渐替代人的作用,而对新闻从业者造成间接地威胁。无人机取代快递员,写作机器人取代新闻记者,迫使部分记者,编辑下岗;无人驾驶汽车取代司机……的确,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大规模运用,未来很多工作都将被其所取代。马云曾经就指出:“30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人类未来和机器竞争”。[4]
当今时代海量信息碎片化,每天有大量的新闻充斥着受众的眼球,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往往跟随热度而降低深度,一个事实尚未了解清楚,另一个新闻紧随其后。面对这样庞大的数据信息,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从大量松散凌乱的信息中挑选出对受众有价值的信息,并对其加以深度挖掘。而从巨量的数据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在极大程度上需要科技新闻从业人员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整合能力。尤其是面对科技新闻这一特殊的新闻领域,受众往往因为对其涉猎较少而缺少耐心去了解。
科技新闻的传播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全国设有“科技新闻”这个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未来,在一些应用型高校和技术型高校可以增设“科技新闻”专业硕士,注重培养熟练掌握科技新闻如何有效传播的应用型人才。另外,逐步建立完善的学科交叉体系。科技新闻的传播与金融、经济、政治新闻的传播有交叉重合的地方。我们可以先在北、上、广、深等高校和学科丰富的地区,打造科技新闻学科群,从而培养造就具有复合型技术背景的科技人才。此外,可制定全球科技新闻优秀人才移民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千人计划”等人才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加大科技新闻人才引进力度。
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新闻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应该在传播渠道上多下功夫,加强制度管理建设,明确分工体系,引进海内外专业人士等。未来,科技新闻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会大量依靠机器人,尤其是在体育,金融方面的科技报道。既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又确保了工作的高效性。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科技新闻的传播也将会朝着更加快捷、方便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用户可以更直接、更方便地了解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