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红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 江西 新余 338000)
我们常看到,课前预备铃响后,教室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他们不是急匆匆而是慢吞吞地回到教室,课前准备工作相当糟糕,进入学习状态需要花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说明,学生虽是初中生,但我们不宜过高估计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自觉性。因为他们毕竟刚从小学到初中,所以应狠抓学生常规方面的衔接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了一段很好的教育时间——课前三分钟。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课前三分钟教育上狠下功夫。接下来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具体做法。
课前演讲对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促进他们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我课前演讲训练分两种形式:自由话题演讲和指定话题演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获得意料中的效果。我最初确定的形式便是自由话题演讲,可任意准备,难度不大。刚开始,他们很是兴奋,积极性也很高,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这精彩一刻,他们在课前都竭尽所能,想在同学们面前好好表现一下,虽然刚开始他们的表现不能如意,但经过一段时期的练习,慢慢地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就试着指定话题:如课文标题连缀、名人分类、诗文接龙等。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或同学开个头(如:课文标题连缀,我梦见《孔乙己》胸有成竹地用《大自然的语言》证明《死海不死》,《老王》在《天上的街市》兜售《羚羊木雕》,《狼》与《斑羚飞渡》《三峡》,望着他们一个个忙碌的《背影》,我想起了《我的叔叔于勒》,一边听《孙权劝学》一边表演《口技》。写完后,从准确、鲜明、情调等几个方面加以品评,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这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收集归纳材料的能力,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
报刊杂志上有许多美文,不但文笔优美,且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很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可以借此鼓励学生自选喜爱的作品来品评,分析文字的优美,构思的精巧,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也可以把一本佳作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推荐给大家。从而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中提高鉴赏能力,在阅读中加强自我修养,陶冶自我性情,为自身成长助力。下列刊物是教育学生的很好教材,如《青年文摘》、《做人与处世》、《读者》、《青年一代》、《求学》、《辽宁青年》、《法制报》等等,我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文章,作好记录。然后,利用上课前三分钟,让他们轮流每次读一篇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通过《母亲的纯净水》(选自《青年文摘》),教育学生要节俭。通过《做一个合群的人》(选自《做人与处世》),教育学生要有合作意识。通过《成功“六大”秘诀》(选自《做人与处世》),教学生怎样学习等等。一篇美文一个角度,一个案例一次警醒,教育内容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灵。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育方式,他们或在一片赞美声中、或在声声叹息中、或在涌起的愤怒中,学会了做人、处世,一步步地走向成熟。经过心灵的净化后,他们的学习激情非常高,很快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真可谓教书育人相得益彰。
学生们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有不少流行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诗文。不少流行歌曲和经典诗词相融合,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位,使人们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纯淳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雅俗共享的视听感受。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语言感知能力的兴趣,课前三分钟也可以变成歌曲欣赏会,师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取一些有着优美歌词优美意境优美情感的歌曲,让学生在视听之余提升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可以让学生谈谈对歌词的理解,或是课后写出赏析文字。如歌曲《后来》有学生赏析道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这样的句子开头,开头就是高潮,就是歌词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然后再娓娓道来,慢慢地叙说经过,抒发情感。歌词以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的结局成功地抓住了听者的好奇心。再如歌曲《飞舞》有学生赏析以“漫天飞舞,一片荒芜,满眼风雪和眼泪都化作尘埃,再多的苦,于事无补,忘记所有才能够重来┅┅…”整齐的文字开头,配上流畅的音乐,就能轻易吸引听众自然地跟着哼唱,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吟唱。
语文课上好好利用课前三分钟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沉闷死板,给学生以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因此,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和认真开展好这项活动,对提高语文教学非常有帮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