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军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实验小学, 江西 抚州 344000)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不高,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以老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不高,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利于多媒体手段,通过声音、影像或是实物等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小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能够增强情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揣摩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1]。
如果学生在学习《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兴趣盎然,学习《安塞腰鼓》时情绪激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悲伤以致落泪;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则不时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这说明学生上课时非常专注投入,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一般来说,课堂的教学效益也会较高。反之,学生神态木然,该活跃不活跃,该沉思不沉思,该笑不笑,该难过不见得难过,那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益也成了一句空话。这一点,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一节课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一课时,笔者预先的在黑板周围贴着五颜六色的花,有粉红桃花,有雪白的梨花,有雪白的杏花等。课前一天让生去寻觅果树的花带到教室,课一开始,让生拿着自己的花畅所欲言,很快学生把自己摘花的经历、发现都说了出来,在此基础上导:“同学们有谁知道你们手里拿的花第一朵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吗?”结果有的说了精确的时间,有的说了个大概,有绝大部分说不上来,此时,师再导: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问第一朵开放的时间吗?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后,说出原因。最后观看《百花争放》的课件,提醒生注意第一朵花开放的过程及时间,然后分小组交流观后感,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善观察,乐于去发现美的浓厚兴趣。
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问题的设置则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要做到高效提问,首先,教师备课时应认真设计课堂上要提的问题,严格控制问题的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机性。在数量上要适度,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其次,提出问题的难度应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能力。第三,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突出文本或教学的重点,成为整篇文章的核心问题。
学习需要个人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也需要志趣相同的人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得到交流,把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如:在讨论后,提一些及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让其回答,谈感受及时给予鼓励。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和《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我就用“你真聪明,只要多努力,一定会学得更好”、“你真有创意”、“你真善于观察”、“想不到你这么聪明,掌声鼓励!”等等,让学生的心灵见见阳光,找到信心。对于优生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尽情的放飞自己的思维。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再作全面总结,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张扬,找到学习的动力。经过讨论交流、总结,加深知识印象,从而达到实效性。
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光靠课内是不够的,数学的课外阅读也十分重要。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课堂学习裨益不少,而且在具体的阅读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好处。比如数学书上的“你知道吗?”、语文故事等教师要巧妙设计新课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2]。
教师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整体是否生动,还要抓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练习,语文教育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生动的讲堂气氛当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意图,教师应把基本的语言文字练习、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弃。学生如果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有进行很多背诵,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只要多读、多背,才可以培养语感。
总而言之,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就应当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备课时效,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优质、高效的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