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中心小学,江西 上饶 334518)
小学阶段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音乐作为人文学科之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器乐,因此,教师应予以重视并提升教学质量[1]。学具是学生学习时使用到的实物工具,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以及学会运用知识。在音乐学科,学具是音乐教学的辅助工具,比如竖笛、葫芦丝、口琴、尤克里里、画笔、彩纸等都是音乐教学学具,除此之外,一些自制的工具也可作为学具发挥作用。下面,笔者对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就如何合理使用学具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音乐教学效率不高在小学比较常见,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素质教育虽早已在全国范围推行,但是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受学校重视,具体表现在未聘请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教学投入少、音乐课被抢占等。其次,师资力量弱。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在一些学校,受上述因素的影响,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导致音乐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最后,教学形式单一。部分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即可,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生哼唱,较少讲解乐理知识、乐器的演奏以及音乐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宝贵,它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若能合理利用则可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2]。在音乐教学前,教师先做教学设计,将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元素加入到教学设计中,增强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在教授学生听音记谱时,可设计一个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先用钢琴演奏一遍,学生记下乐句的节奏,之后学生再根据记下的乐句节奏用竖笛摹奏出来。学生练习几遍之后,教师再次弹奏之前所弹的乐句,而学生则在听音的过程中在节奏谱上记下音高。听音记谱练习所使用到的工具以竖笛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竖笛的吹奏难度相对较低,易于掌握;同时,相对填鸭式教学而言,让学生自己参与竖笛演奏明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乐理知识是音乐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果教学方式不当则会事倍功半,教学效率低。理论上而言,学习乐理时使用键盘乐器最合适,然而在现实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拥有键盘乐器。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学具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要求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人手一份的需要。竖笛是能满足条件的乐器之一,在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小三和弦与大三和弦的学习为例,为使学生更易于区分二者,教师可让学生用竖笛吹奏下调的“4”,通过改变指法来感受音高的变化,进而总结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的特点,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直观化。
培养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目标之一,而要达成此教学目标,则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与教具,还需合适的学具。借助学具,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而学会鉴赏音乐。以《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为例,这首乐曲不仅旋律美、意境美,而且适合用葫芦丝演奏[3]。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葫芦丝为学具,一边学习乐谱一边练习吹奏,等到熟练掌握吹奏方法之后再上台表演。在吹奏葫芦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展示了才艺,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到了音乐的情绪感染力,音乐不再仅仅是音符,更是可感的、美妙的事物。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就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4]。在以学具为依托的新型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中,上述问题可得到解决。例如,在学习音高和音色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制学具。先将学生分组,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做任务,用塑料杯、玻璃杯、铁器装水,再用筷子敲击不同杯子,体验不同杯子同等量水、不同杯子不同量水的情况下音高、音色的不同。自制学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一举多得,教师应善于运用。
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面也有许多的重点与难点。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学会合理运用各种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乐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