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芳
(廊坊市广阳区南尖塔镇第一中心小学,河北 廊坊 065000)
在新课程改革中,“知识与技能”是三维课程目标的一维,排列已经说明了知识本身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从知识与品格的关系看,知识是产生并提升品格的条件。三维目标是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作为思想范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而得到升华。
什么是文化品格?李红恩在《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中对文化品格进行了如下阐述:“文化品格就是指人或事物(或某一类人、某一类食物)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风格、特点与特征,它既是对人或事物的文化属性的规定,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曾经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文化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文化品格的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关于初中英语文化品格,现就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英语课程目标在教育中,经过多次改革,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以语音、语法、词汇为主,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现状,在不加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文化意识等因素。但是目前教学中仍存在英语课程目标单一、文化意识内涵模糊、语言观发展缓慢等问题。虽然英语课程目标分为语言知识、学习策略、语言技巧、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等五个方面,但是仍然以语言知识为核心,其他目标没有完全展开,造成目标单一,文化意识难以得到深入,导致语言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
英语文化品格在教学过程中遇见一些困境,文化教学虽然是语言教学切实可行的办法,但没有在课堂上良好的落实下去。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其负有一定的责任。教师方面,一般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很少涉及文化,他们普遍重视对语言知识的教学,另外教学的口语水平不能满足文化教学需要达到的标准。学生繁重的升学压力,让学生对学习英语文化认知不足,另外学生参与的文化活动较少,难以明显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一个民族文化的盛衰取决于其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核心是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模式,思维价值取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渗透本民族的文化,语言发展史同时也可视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知道,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中国有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则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从本民族的角度来看待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干扰必然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理解或误解。在教学中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正确理解外国文化,构建文化品格的重要途径。
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着眼于阅读理解文章,而是着力挖掘文章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由于受到不同国家文化和词汇的影响,英语呈现出复杂的、令人迷惑的规则。如果单纯的分析课文,讲解重点单词和句型,就是枯燥乏味的。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对文化的探讨,让学生感知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就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对英语语言文化和历史就会加深印象,达到提高文化品格的目的。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抓住解读的价值观、人生观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取向。在进行读后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时,教师应当尽量避免如下误区:一是读后设计形式单一。单一老旧的读后活动会让学生对读后活动丧失兴趣,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目标也就无从实现。因此,在进行读后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文本内容及特点抓准切入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读后活动,如调查、采访、角色扮演、续写故事、主题讨论、制作海报等,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启迪他们的心智,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巩固、拓展及内化。二是读后设计与文本主题脱离。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一些公开教学展示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文化品格的培养目标,会设计一些“高大上“却与文本主题严重脱离的读后任务,使得读后的语言输出与读中的语言输入出现断层,学生无法依靠阅读过程中搭建的语言支架实现语音交际的功能,无法落实学以致用与深化主题的目标。
总之,文化品格的培养并非朝夕之间,英语教师要做好长期备战的思想准备。课外阅读资源的选取不能只是阶段性推进,而是应当具备连贯性,才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贯穿。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世界文化的文化底蕴和思维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拓展,利用节日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参与,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对异国文化获得较高的体验度。这样对于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吸取文化精髓,培养文化品格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