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晟,霍 彧,吴 薇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00)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加剧问题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特点也日趋明显:老龄人口多、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比重大等。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4亿以上,占总人口的30%以上[1]。面对席卷而来的“银色浪潮”,传统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急需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江苏省太仓市作为国内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根据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新变化和养老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对“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探索,积累经验,开辟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养融合”服务之路。本研究以太仓市为例,对“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运行状况进行评析,为我国新型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和资料支持,促进太仓市乃至全国养老服务行业可持续发展。
研究团队通过走访居民委员会、社区、工厂、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商业广场等,对50周岁以上且表示未来会在太仓养老的中老年群体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 500名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 500份,收回1 490份,其中有效问卷1 47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
研究团队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个别访谈,提高对太仓市养老服务状况的认识,为研究收集有利的资料和素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对太仓市养老服务现状进行评析,及时发现“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参考。
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较均衡,女性占53.1%,男性占46.9%,有利于体现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年龄分布也较均衡,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调查对象最多,体现了该年龄段的群体对养老问题较感兴趣,需求较为迫切;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居多,不识字或认识少数字的只占十分之一左右,表明其普遍有一定文化基础。
太仓市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还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失能化与高龄化,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身心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他们不仅需要“养”,更需要“医”。健康老人则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以减小失能风险,他们对于预防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大。
2.2.1 对养老服务模式的需求情况 受访者普遍表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能满足其实际需要。选择“不太满足”和“完全不满足”的仅占6.0%,这部分受访者的主要特点是十分注重锻炼身体、身体健康、年龄相对较小。选择“比较满足”和“非常满足”的占77.0%,这部分受访者的主要特点是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体检或长期服药(见表1)。
表1 “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2.2.2 对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 关于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选择“医疗护理”的受访者最多,占71.7%;其次是“紧急救援”,占43.4%;选择“文化娱乐”和“生活照料”的分别占38.9%与34.5%;选择“精神慰藉”的相对较少,占27.1%,见表2。可见,受访者迫切需要的养老服务项目为医疗护理和紧急救援。
表2 养老服务项目需求调查
2.2.3 对医疗服务形式的需求情况 关于对医疗服务形式的需求,受访者对所有服务形式的需求都非常大,其中需求最大的是“有人陪医、陪护”(占66.9%),58.8%的人选择“社区提供支持”,54.4%的人选择“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见表3)。据了解,太仓市正积极推行家庭医生服务,以满足更多人诉求。
表3 医疗服务形式需求调查
2.2.4 对现行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议 较多受访者选择“社区与当地的医疗卫生部门合作,为居民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这一选项,还有人选择“社区引入相关社会组织或企业,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
2.2.5 对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满意情况 选择“比较满意”的受访者占比较大,选择“非常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24.8%与30.0%(见表4)。表明老百姓对太仓市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认可度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
表4 对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满意情况
太仓市作为国内较早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城市之一,其在养老服务政策落实、人员配置、资金来源和物资供给等方面有其优势与亮点。太仓市在现有养老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可持续发展。
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或设立护理站、康复区、护理院。早在2010年,太仓市就把建设社区老年护理院确定为政府实事工程,由市人社局、卫生局、民政局牵头,因地制宜地制定医疗护理政策,依托养老院、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护理床位,满足老年人在生活护理基础上的医药治疗、饮食调理、躯体康复护理等全方位服务需求。
典型案例:沙溪护理院。沙溪护理院位于沙溪颐悦园内,由颐悦园专门开辟70张护理床位,由沙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驻医生、护士为老人提供医护服务。每位入住老人都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与医院系统连通,若患普通疾病,可以在护理院内得到诊治,可刷医保卡。老人一日三餐由颐悦园统一提供,有专门的护工陪护,2名护工轮流照看6名老人,并有管家服务,管家每天至少2次到房间询问老人情况。
这种服务形式的缺点为饮食单一,缺少临终关怀服务,文化娱乐较少。
推行家庭医生服务和社区护理站上门服务。该服务形式是基于社会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服务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太仓市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疗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方便老年人就医,也支持社会力量开设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站,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便捷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
典型案例:太仓海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愕家养老医疗护理站。该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站为民办性质,由太仓海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护理站配有专业护士6人、康复理疗师1人、专业护工10余人。所有护工均通过人社部门专业培训和考核,护士和理疗师都持有相关证书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护理站服务项目包括基础护理、临床护理和康复训练三大类,涵盖协助更衣、温水擦浴、导尿、灌肠、吸氧、肌肉注射、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增强训练等32个服务项目。
该服务形式的缺点为需自费、专业医护人员少、群众对医护人员上门提供医疗服务的认知度不高。
基层医疗机构与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站)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协作关系,同时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增强养老服务能力。
自2013年太仓市民政局尝试引进社会力量承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截至2017年底,太仓市150个村、社区已建立100多家日间照料中心,其中四成以上的日间照料中心由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其通过引入老年社工等专业服务人才,为村、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
典型案例:太仓市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日间服务内容[2]。老年人可以在服务中心打牌、下棋、跳舞、练习书法、品茶、看电视、听音乐等,定期也会有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义务服务。
该服务形式的缺点为服务内容缺乏创新,一些地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形同棋牌室,背离日间照料中心成立初衷;具有护理或社工专业背景的人才缺乏;工作人员与老年人缺少交流;农村地区的日间照料中心未全面启动,出现“缺钱少人”的尴尬局面。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养老方面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更关注医疗、护理、急救等医疗保健服务,也就是对应的安全需求;而如果经济实力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受访者还会关注社交及尊重需求,甚至是自我实现需求。此项调查结果也提醒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人们提供不同种类的养老服务。
“医养融合”的核心是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现有政策虽然为“医养融合”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环境和政府支持,但在开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活动过程中,需要注重在人群分类的基础上敏锐捕捉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增加个性化服务,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同时结合老年人经济能力,为其提供更安全、有效、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