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道梁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学校,上海 201399)
护士核心能力是护理人员从事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是护士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士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1]。许多国家或地区对护士(包括通科和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框架、构成要素及标准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描述,并随着社会及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与完善[2]。2003年12月,我国教育部、卫生部也首次提出了中国护士的核心能力概念[3]。
研究护士核心能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护士核心能力理论框架的制定,为护理教育提供参考,为护理课程设置指明方向。如何在当今的教育模式及教育体制下,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护生核心能力发展是护理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4]。护生是护士的后备军,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关键在护生能力的培养[5]。笔者参加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护理系就有关儿童护理学生培养与教学方法经验交流会后所获得的体会,以儿童护理核心能力为理论框架对儿童护理教学设计展开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儿童护理教学设计强调横向整合伦理、法规与管理概念,纵向以已修课程的知识为基础,融入儿童护理学。课程设计以基础生物医学科学、一般临床护理技能为基础,课程内容以“家庭为中心”及“儿童发展理论”为主轴,探讨各年龄层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发展及各系统的健康问题,通过讲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婴儿照护、影片情境分析、角色扮演、英文测验、儿科技术影片与网络教学平台讨论等多元教学策略,使学生具备儿童照护知识与技能、关怀能力、伦理议题敏感度、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合作与终身学习能力。
儿童护理核心能力构成要素、教学目标及相应策略见表1。教学中需穿插各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讲授、小组讨论、模拟婴儿照护、互动式情境模拟案例演练、护师考题库测验、儿科技术示范、网络教学平台讨论、PBL、课业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表1 儿童护理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模拟照护婴儿及心得分享,要求每位护生连续照护模拟婴儿20小时,由专门的教学助理协调时间,学生领取模拟婴儿及相关晶片、手圈(用于感应晶片,学生不能自行解脱)、奶瓶、尿布等,带回家或宿舍进行连续照护。同时向学生开放校内资源,如健康科学示范教室。对照护中的喂奶、换尿布、拍嗝、安抚耍赖等,学生处理时,先将手圈感应于模拟宝宝的脖子、腹部、背部或腰部,然后按要求执行,满足宝宝所需的护理行为。连续照护结束后学生进行心得分享,谈谈自己的体验、感受与想法,教师依次指导学生同理心的运用及以患者为中心、关怀患者的照护理念。把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并计入考核。
主要采用举例说明实习护生违反专业伦理规范常见案例、网络平台伦理议题讨论互动的教学策略。学校咨询管理平台设有“伦理实务及时事分享”平台讨论区,学生可参与互动讨论,发表看法。讨论媒体争议的、与专业相关的伦理话题,如网络隐私、肖像权,把知识拓展到课堂以外。也可针对儿童健康相关专业伦理议题进行澄清,如尊重新移民母亲教养文化的思考等,要求学生课前有准备,对伦理科学有一定的理解和期待。
采用影片情境分析、案例分析、性别角色观察/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于所呈现的患儿主客观资料,引用科学文献表达具有逻辑性的想法。学校开发出“互动式情境模拟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运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运用儿科影音数字多媒体自学教材。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设有“网络学习区”,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线上学习资源,如儿童安全用药相关资源,介绍基本儿科给药设备、给药方式、用药安全以及护理技术示范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丰富考核方式,期中考试占25%、期末考试占25%、案例讨论占15%、护师题库测验占10%、模拟婴儿照护占10%、网络平台测验占10%、课堂参与度占5%,以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主要采用儿科技术影片、数字网络平台学习、技术示范、OSCE(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教学策略。学校的OSCE中心用于学生实训与考核,网络平台提供常用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视频资源,如氧气帐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儿童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示范、IV pump使用操作示范等。创立“技术闯关活动”,设置护理技术操作情境和障碍,利用模拟人检验学生的护理技能,如健康评估、输液排气、点滴加药、生命体征测量、输液泵使用等。分组合作学习,由预先受过技能训练的学生担任“关主”,在教师督导下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既能强化护生的护理技能,又能增强团队意识。
主要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最多的是PBL教学,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地交流,自由地表达,积极地分享。强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合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讨论过程全方位摄像,教师在中控室的屏幕上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现场表现。这主要出于2方面考虑:一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便于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协调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二是教师可以从360°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较为客观的评价。
主要通过讲述正反面的护生临床实习案例、网络平台公告案例的方式进行培养。讲述在模拟婴儿全责照护中所体现的护理职责;讲述临床实习护理中恪尽职责的开心实例,让护生对儿童护理产生兴趣;讲述疏忽失职的后果、处理及责任;学校还设立实习意外事件通报系统,利用网络平台以匿名方式公布未尽职责或疏忽失职的负面案例,如相关给药错误的历史事件、患者安全事件提醒等。
对于管理与领导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完成小组作业报告、实例解说的教学策略。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8人),具体分工,轮流担任组长及组员,完成小组报告,自评互评,并进行约哈里窗分析;通过解说临床实例,探讨如何对患儿及其家属发挥专业影响力。设立相关专案或活动,以治疗性游戏为主题,让学生结合学科单元将儿科知识运用于实践;或者依实习单位状况制作游戏卫生宣教书或开展团体护理指导活动等。
为顺应儿童护理多元文化及国际化趋势,对儿童护理教材中的专业术语英文化,并通过测验考查学生对专业术语英文的掌握情况。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英文参考书目及英文专业期刊,提高学生英文水平,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鼓励照护外籍病童,学习并尊重多元文化。
由于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或所涉及的专科领域不同,众多关于护士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具体内容及标准存在一些差异[4],如本文所提及的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将儿童护理核心能力归纳为11个维度,我国学者刘明制定的《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涵盖了7个维度[6],但都关注了核心能力的多元性,对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要求,都强调关爱、伦理、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对护士的重要性,认为法律和伦理实践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7]。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在文化上具有同源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这次经验分享中学习、反思,获得一些感悟,为护理教学提供参考。
核心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当护理工作环境、任务或组织发生变化时,具备这一能力的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变化,重新获得新知识,胜任新的工作岗位[8]。因此,重视核心能力培养,将会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使护生终身受益,工作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竞争力及自我效能感,促进护理人员的个人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2]。
提倡核心能力教学模式(COPA),该模式以实际护理工作所需能力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教学中注重能力目标的设定,以达到有效提高护士核心能力的目的[9]。课程设置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增设人文课程,如人际沟通、护理礼仪、护理美学、护理伦理、护理科研、护理管理、临床路径与个案护理等。教学内容要针对性同步发展,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增加人文、法律、伦理、科研等内容[10]。重点建设护理专业的核心人文课程,保证护理人文教育质量。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提倡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实践式教学,逐步推进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师生互动,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训练、PBL等教学,丰富教学资源。积极创建以学生为主角的学习环境,引入同伴辅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向探究式自主学习的研究性教学方式转变[11]。
护生的核心能力水平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判,不同维度的核心能力应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可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如书面测试、口头测试、现场观察、360°综合考核评价、约哈里窗分析、情景模拟评价、OSCE等。学生的成绩应由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决定,并附有相关评值实证、依据和说明,而不是由个别教师独自决定,以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
总之,护生核心能力决定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和未来,护理教育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护生以核心能力为框架进行教学设计,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护理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