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探究

2019-01-13 01:42:54田培良,刘艳平
糖尿病新世界 2019年22期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灸疗效

田培良,刘艳平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9.22.197

[摘要] 目的 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 2018 年 5 月—2019 年5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以1∶1比例,分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远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有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快,患者下肢症状明显感觉良好。结论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式,有助于促进运动神经速度的传导,有效缓解患者肢体疼痛,改善患者预后状况,其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值得临床应用、普及。

[关键词] 针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疗效

[中圖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1(b)-0197-02

根据许多大型医学研究表明,大量的糖尿病患者受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的影响,发病率高达60%[1],具有极大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很多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引起因素主要由于患者的血脂高、血糖高、白蛋白排泄率高[2]以及患者的患病时间等,这是糖尿病微血管发生病理性病变,以及多种病理因素而导致运动神经的损伤,引起患者肢体特别是下肢的疼痛感和感觉异常,最危险的还会引起患者的心脏神经病变而导致死亡。目前西医常规采用抑制疼痛和营养周围神经的西药进行治疗,具有一定限制的疗效,但西药治疗往往出现不良药物反应。因此该文以该院于2018 年 5 月—2019 年 5 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例,将从中医针灸的治疗角度探究一种具有较高疗效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常规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4~78 岁,平均年龄(62.38±3.13)岁;病程1~10,平均病程(4.09±1.12)年 。观察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2.66±3.41)岁;病程 1~11 年,平均病程(4.35±0.8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和确诊,其纳入标准如下:①符合《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2016 年版)》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标准[3];②收治患者大部分为下肢病变,肌电图检查显示周围运动神经传导均出现了明显障碍;③患者均有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临床病症表现;

④无精神疾病、无认知障碍;⑤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如下:①妊娠、哺乳期女性;②恶性肿瘤、出血性病症、严重原发疾病;③肝、肾、心、脑功能异常;④皮肤感染、药物过敏患者;⑤对该次研究不依从者均排除。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对患者给予降糖药物口服,或胰岛素注射,以控制血糖的正常标准,同时口服营养神经类药物甲钴胺片(国药准字H20052564),0.5mg/次,3次/d,根据患者不同病情进行增减。

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患者以仰卧位,穴位选取:以胰俞、脾俞及肾俞为主穴,再加气海、关元、太冲、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对以上穴位常规消毒后以1寸针直刺,得气后行针,采用捻转法、提插法行针,平补平泻,直至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肿胀感,再继续留针30 min后取针,并依据患者综合病情辩证行针,此组患者需连续治疗14 d,1次/d。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下肢症状感觉(TC-SS评分)、疼痛状况(VAS评分)对比;③通过SF-36 生活质量评价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4个维度标准,各标准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高于5 m/s,明显加快,膝腱反射恢复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提高幅度低于5 m/s,膝腱反射有较大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病情加重。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下肢症状、疼痛状况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 t 检验。治疗总有效率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根据治疗总有效率公式计算,常规组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

与常规组比,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率较高(P<0.05),患者下肢症状得到改善,疼痛减轻,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对比(x±s)

2.3  生活质量

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x±s),分]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因素与多项病理、生理性因素有关,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其病发率、致残率較高,患者不但伴有肢体疼痛、刀割、裹缚感,还存在肢体感觉丧失的病症,甚至令患者有生命危险,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临床对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常规的是西药控制,包括控制血糖、血脂,营养神经,改善微血管血液循环等,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造成患者的脏器损坏。而我国中医博大精深,治疗效果往往事半功倍,随着近年我国中医的不断继承、创新,用针灸对此疾病治疗,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中医认为,该病应纳入“麻痹、血痹”等范畴[4],脉络亏损、阻痹,肝肾亏虚,原因是患者素体阴虚,机体长期处于消渴,外邪入侵,使得机体肢体出现疼痛和麻木。中医针灸的治疗原则是温经通络、祛风止痛、活血散淤,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针灸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对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刺激和提高,使得周围神经的血氧饱和度提高,可快速恢复病变神经功能,此方式安全无药物的副作用,经济有效。足三里属阳明经脉,可滑利关节;三阴交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阿是穴可激发正气、补肾益脾;阳陵泉则可化瘀通络[5]。

通过该次研究,对该疾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临床体症、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下肢症状感觉状况、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均比常规组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高(P<0.05)。因此,该研究表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针灸治疗,可极大地改善患者病情,减少肢体不适等,促进微血管循环,显著提高了神经传导速度,滋养神经血管,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我国医疗成本,提高了总体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邵礼成, 严文, 李赞钊,等.静脉滴注前列地尔结合针灸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7(20):24-25.

[2]  蒋凤秀, 陆泽元, 曾玲,等. 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性研究[J]. 实用临床医学, 2018(1):17-18.

[3]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 年版)[J].中医杂志,2017,58(7):625-630.

[4]  朱莎莎.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山东中医杂志, 2016(5):464-465.

[5]  张雪, 刘志顺. 针灸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特点文献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17(1):187-190.

(收稿日期:2019-08-27)

猜你喜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灸疗效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黄芪泡服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观察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5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