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菁菁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徽州电视剧主要以描写明清时期徽商的外出经商历程和商妇们管理家族内务的两大内容为主。徽文化受到程朱理学极大的影响,商妇在“宗法制、三纲五常”等儒学道德规制下,展现了自己的悲惨的命运,形成了“隐忍顽强、贤良淑德”性格独特的地方性女性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由徽州地方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下产生的传统型女性形象和突破封建礼教的现代性女性形象。本文将结合“徽州女人三部曲”电视剧解读徽州题材电视剧的女性形象特征。
徽州题材电视剧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地域电视剧,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有了可遵循的规律和类型特征。徽州电视剧的女性角色一般分为四类:一类是深明大义的女主人公,她们是商妇精神文化的核心人物,往往由少不经事的单纯少女最终成长为人情练达、顽强独立的女性,被赋予了一种“英雄”形象。如《徽娘宛心》中天真无邪的村女叶宛心因为冲喜嫁入制漆的吴式大家族,身份地位的悬殊处处遭人陷害。随着家族的变故,叶宛心不仅为吴家逢凶化吉,还重振了吴家漆业,最后却不幸被慧俊枪杀。虽然这些“女英雄” 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但是生活总是以悲剧结尾;第二类是带有叛逆个性的丫鬟和富家小姐,《徽州女人》中的乡下姑娘秋菊为了逃避自己填房的命运,成为了程府的丫鬟,不顾主仆之嫌,为二爷生下孩子。程府千金嘉怡在经历了家里的风波和丈夫的死亡后,彻底醒悟了守着封建礼教生活太苦了,所以毅然决然地逃离了禁锢自由的程府。这些女性抨击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勇于追求自我的幸福,最终过上了如愿以偿的日子;第三类是尊崇宗法制的老妇人,《徽州女人》中的程府老太太程春娥一直渴望家族香火的传承,深受子嗣观念的影响,所以让怀孕的丫鬟秋菊做了新二奶奶,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让最贤惠的大奶奶选择自缢。《大祠堂》中吴太太严格遵循宗法制的等级制度,所以让并不是自己亲身的大儿子继承家业。除了严格遵守传统道德外,她们还心善仁慈,待人接物不偏不倚,是正义的化身,家族的权威;第四类是专横霸道、心狠手辣的富家媳妇,《徽娘宛心》中二媳妇为了自己的丈夫继承家业,在大哥的药里加入相克材料,企图毒死大哥。出身娇贵的富家女子深受封建伦理观念,丈夫和孩子是她们最大的利益,所以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极力阻扰。但是心胸狭隘的富家女最终落得人财两失,被逼疯在封建思想禁锢的深宅大院中。
从文化源流上看,徽州文化是以孔孟儒学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而理学恰是集儒学之集成。祖籍均为徽州的程颢、程颐和朱熹继承并发扬了儒学,形成理学派,强调“三纲五常”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成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保障。在“三纲五常”管制下的徽州人伦关系严格遵从高低贵贱的原则,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奴化的工具。“父为子纲”强调子女对父母绝对的服从,所以剧中嘉怡、宛心和郑秀云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接受非自愿的婚姻。在父权专制的封建社会,“夫为妻纲”是调节夫妻关系的规范,男子可以纳妾,但是女子却要为丈夫守节,这是不平等的两性关系。法国作家波舒哀从《创世纪》中指出:“夏娃是从亚当多余的肋骨中取出来的。人类是男性的,男人不是从女人本身,而是从相对男人而言来界定女人的,女人不被看作一个自主的存在。”所以女人面对的是非本质的,相对于男人存在的,是一种“他者”视域下存在的非独立的人格。贞节牌坊是徽州女人终身的道德枷锁。徽州电视剧经常出现仰角拍摄贞节牌坊,庄严的氛围造成了感官上的压迫,灰白高大的牌坊成了压迫女性的建筑标志,每一个牌坊下都埋葬着女子数十年的青春。在徽州,名节是一个女人对自己和丈夫最好的交代。女性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和生命,不能独立的存在这个社会当中,完全是一种“他者”形象的存在,是男性的依附工具。
徽州商妇身处儒家主流思想盛行的年代,其角色形象被打上了深深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烙印。但是其显现的“仁义宽恕、孝悌友爱”的道德品行,仍然值得当下女性学习借鉴。如,《徽娘宛心》中的宛心面对吴家背负巨大的债务,依然按原工资发放给员工,不肯亏待任何人。这种“心有他人,对人亲善”的美德就是孔子推崇“仁德”的表现。孔子将“仁”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人和人之间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孝悌”指孝顺父母,善待兄弟姐妹,是做人的根本。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女性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追求物质的满足,不再将家庭和爱情看成是唯一生活的意义。当下女性的婚恋观早已不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自由选择和追求爱情。但是消费时代的女性为了私欲破坏别人的家庭,是缺失正确婚恋道德标准的弊病。而徽剧中的女性形象所表现出贤良淑德的品质,显然具有一定的正面导向作用。
徽州题材电视剧由于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趣味展现出与其他电视剧不同的叙事方式。商妇的活动主要囚禁在深宅大院的家庭空间中,通过悲凉的爱情故事和复杂的伦理关系,描绘出徽州女人不幸的一生。在儒家思想浸润下的女性也有表现出现代精神的新女性形象。徽州电视剧的创作,有利于我们审视传统文化的不足和弊端,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摒弃封建遗留。对待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辩证思维看待文化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