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琼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中心小学,广东 广州 510925)
《6的乘法口诀》是安排2,3,4,5乘法口诀教学之后的一堂常规课。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已经学习过的2,3,4,5乘法口诀的同时,学习6的乘法口诀,帮助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效工具,本文选取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的调研课为例,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插图、阅读教材等制作任务单,巧妙利用师生互动,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了一定的尝试。与同行们探讨教材、导学案和教师处理教材上的不足,并探索作为一线教师应如何活用教材,善用任务单,自主学习新课堂。
片段1:
师:禤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了什么东西呢?
生:是豆荚。
师:请仔细观察,一个豆荚上有几颗豆子?
生:6颗。
师:请你拿出你们的任务单,填写任务单中的信息吧。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师:第一个豆荚有6颗豆子,两个豆荚又有多少颗呢?
生:12颗。
师(追问):那三条,四条,五条,六条又一共有多少颗呢?
生:三条18颗,四条24颗,五条30颗,六条36颗。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用加法。
师:我们有没有更为简便的方法了,下面请你观看我们的微课,看看能不能给你什么提示?(让学生们带着问题看微课,然后进行自我修正任务单上的答案,引导学生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编写6的乘法口诀)。
片段2:
师:刚才大家在豆荚的帮助下,已经知道了6的乘法口诀了,现在请小组合作。不同写,小脑袋靠在一起讨论。口答协助构建上的问题:每个乘法口诀之间相差多少?一个乘法口诀可以写出几条算式?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吗?
师:小组讨论,
生:马上开始!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们,有没有轮流发言,在别的同学发言后有么有鼓掌表示欣赏,讨论的任务单是否放在中间。培养孩子们有次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学会欣赏别人)
师:小组讨论。
生:马上结束
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轮流发言,好的,请这个小组的同学。
生1:我发现,每个乘法口诀之间相差6。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1号同学这是有一双善于观察的小眼睛!现在请第二位同学接着发言。
生2:每个乘法口诀都可以写出两个条算式。
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6X6=36只能写一条。
师:因为数字一样,所以交换了还是一样的。没关系,禤老师相信,你这次是太紧张了,所以没有看清楚,下次你一定能做得更棒的!
生3:6的乘法口诀有6句。
师:非常棒,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
生4:我发现6X2=6+6=12
师:你真是太厉害了,能说出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转换!把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的同学吧。
(爱种子模式七字诀:靠,轮,摆,析,赏,辨,记。对于答对的同学给与肯定,没有答对的同学给予支持鼓励。)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问题解决”的目标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卡纸豆荚,小组分组,抢答环节,任务单的使用,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老师能更好地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还原于生活,所以例题应该是学生生活的缩影。所以在任务单的设置过程中,利用课本的例题作为个别探究任务单的设置,一步步指引,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关注学生思维的异同。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协作建构的过程中,是让学生们口头作答,通过生生对话,构建出行建模,一步步地追问提示,凸显本质正确建模。
在学生经历了呈现生活情景,个别探究,协作建构。让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有了深刻而且直观的认识。同时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巧用教材教”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新课程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省教育厅的“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爱种子教学模式,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锻炼,让老师更好地作为一个引导者,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活用教材,选取有用、有趣的素材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真实的激情和活力,让数学课堂更为有效、高效,让数学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