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红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杜桥镇第一完小,河北 衡水 053500)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理念越来越不被人们认可[1]。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板书、提问等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率不高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遭到了淘汰,新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新型的教学理念具备了比较明显的优势。情境创设就是在新教学理念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授课可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每当要上一篇新课文,如何开好头,这是我教学十几年来非常重视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语,是我们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良好的导语情境创设,像一把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学习《峨眉道上》一文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游览过哪些地方?然后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的、想到的。这样就引起学生急于知道作者在峨眉山的途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产生了追阅全文的心理,以解决问题,解决心中的疑点。又如教《西湖的“绿”》一文,我先导人“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接着展示挂图,美丽的西湖真是美不胜收,要把它介绍给别人,就应该抓住特点。这篇《西湖的“绿”》就抓住了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篇游记写于四十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却不见少。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吗?这样激发了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然“唱独戏”占用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思考,勇于发问,大胆质疑,潜心探索,努力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如教《猫》一课,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当中真实的猫,上课时候让学生说一说各自观察猫的神态是怎样的?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猫呢?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与文学有着共同之处。如《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描绘的是节日快乐的场面和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快乐的节日》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在第一次播放后,我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学的课文改编的。小朋友们听到这快乐的歌曲,巴不得马上就会唱,于是学习情绪高涨,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再教他们哼唱这首歌,从而在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获得美的感受。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还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课文内容而定。如课文《小小的船》可采用理解课文后播放音乐《小小的船》的方式,让学生想象夜空的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深化巩固课文知识的目的。又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可在范读课文的时候播放一些轻音乐,使作者对故乡、对杨梅的爱,在音乐的烘托下充分展现,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本教科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方式单调,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扎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丰富,集合了声音、视频、动画、音乐等功效为一身,将静态的文字学习动态化、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强化了学生的感官认识,符合小学生感性思维的特征,让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教于乐,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敢于摸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