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第一小学,宁夏 盐池 751500)
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要求不断提高。而许多学生学学习数学有困难,导致态度消极,兴趣不浓,缺乏信心。如果依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始终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然而有了合作学习,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了相互的沟通,信息的传递,便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实施新课程标准所需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加重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个人开发的培养,提倡自主性、合作和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组合作学习重视知识的过程,不重视知识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主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传统教室里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知识传授转向知识导向。从注重学生成绩到注重学生的过程;从讲师到听众的一系列变化。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也相应地发展了。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对方的长处和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小学数学小组学习有很多弊端和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点。
老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教学观念中。尤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深植于很多学校。短时间内人们很难改变教学模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这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难以实施。教师不能帮助学生掌握小组学习的本质。因此,很难实现所需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小组教学法,但由于各种制约因素,小组学习并不有效和正式。教室里小组成员的分布往往不科学。一般来说,许多教师使用前排关系来分组学生,导致学生分组成员分布不均,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业成绩合理分配。因此,小组学习只是形式上的。甚至许多学生利用小组讨论和学习时间做其他事情或聊天。相反,它降低了教学效果,起到了消极作用,也影响了其他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加强学生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将学生融入教室。但问题是,很多基础学历低下的学生因为不理解其他学生的思想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完全成为听众,降低了学生学习和教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室里进行合作与交流,相互支持与合作,让所有学生有效沟通,相互信任,营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共同教育技能,就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地与他人交往,谦逊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划分学生的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分配学习任务。第二,要学会听和沟通,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听懂别人的发言,思考问题的结论,积极鼓励一些不擅长表达的学生,教育比较强的孩子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第三是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后积极反思,分析形成最终解决方案,分析解决方案的成因和自身能获得的学习经验。
无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应当如此。在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存在参与程度较低,合作学习要求不明等现象,所以教师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合作常规,才能够确保小组合作形式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首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明确成员的具体责任,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选出小组长。小组长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可以对本组内的成员进行科学合理分工,组织成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活动与知识探究。同时,要选出一名记录员,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及时记录。选取一名汇报员,可以将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汇报员这一角色可以小组内的成员轮流担当。
总之,数学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数学课堂采用团体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面对面探索知识,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再次借用集体智慧,在学生和学生的互动中思考、交流,充分展示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发挥个性特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营造学生舒适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通过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品尝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大面积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