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2019-01-13 00:27:36辛燕
魅力中国 2019年41期
关键词:专业课理论课思政

辛燕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这是党中央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举措。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一、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78年4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作用和意义,1994年,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有效途径等作了具体的指导。高校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很多创新性的成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所有课程的学习中,都要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思政”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积极回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专业课和思政课尽管功能各有不同,但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为目标。强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立德树人。无论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还是其他各类课程,都要担负起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塑造的职责,课程思政的作用发挥,要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利于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实现价值的引领。比如,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贯彻理想信念教育,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取向,你的学历再高、专业性再强,你都要讲诚信讲道德,学用相结合,更好的投身于国家建设。

三、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以往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要提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如今这个思政课堂教学,也成为了其他各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同向同行,创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重要变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系统的理论,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给大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固定化和程序化,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则没有明确的思政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思政理论,只能过教师的分析、讲解、感染、暗示等方式使学生受到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道德素质,让学生领悟到专业素质与个人品德提升的密切关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推动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比如,上海交大兼职教授严胜雄老师的《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授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严老师在开讲中提到:“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国家的基础,读书出去之后的一生,与祖国同步同行、命运共存。所以现在学习好这些基本的知识,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非常重要。他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嵌入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课堂上,严胜雄老师从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基本原理讲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从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讲到上海农村改革40年的实践,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的繁荣发展讲到学子们的使命和责任。高度的政治觉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课程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得到高度融合,使青年学子们更加坚定了践行“三农梦”的决心。

四、有利于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获得感。

长期以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联系不大,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不敏感,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理想信念丧失,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要转变这种现象,光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的教育力量是不够的。而在高校中,专业课的师资力量、课时和思政课相比都占比较优势,专业课老师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主动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学生们也容易接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提出,也对思政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政课老师必须熟悉各专业课程的建设及培养方向,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等,思政课教学才能做到形象生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思政教师团队开发的一些思政教育辅助课程,也深受大学生欢迎,比如,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等系列通识选修课程,依托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策划和运营,用“立德树人”的主线贯穿全课程,采用“项链模式”进行教学,目前已推出了“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经国济民”等五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品牌课程,这些课程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补充和延续,能为更多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真正做到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猜你喜欢
专业课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