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玉芳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河北 邯郸 056000)
新课改更加重视教学有效性的增强,以便推动教育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教学的有效性。重视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束缚,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与观念,对教学模式积极创新,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了解学生的发展特征,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在根本上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我依据新课标中定量性地规定学生熟读成诵,并要求自己“依法行教”。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订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订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订和作业的布置。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获得成就感。
语文课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按理说学生应该喜欢语文课,事实上好多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这纵然有多种原因,但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教师把语文课的工具性表现太重,而语文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语文课上出浓浓的人文气息。另外,考试与教学脱节也是一个原因。考试,我们不得不面对。当前的好多语文试卷主要还是以应试为主,虽然有一些题目包含了人文性,但这也是为人文而人文。甚至有个别教师本末倒置,用语文的工具性方法来训练、考查人文性。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理清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为考试服务。其次教学和考试并不矛盾,素质教育不但不排斥考试,反而需要考试,只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突出诊断功能,改变一考定性的局面。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听课方法得当,习惯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课堂的每分钟有效地得到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语文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语文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所要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但是,由于学生的智力状况、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相同的教学势必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在此情况之下,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就要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好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关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调动起所有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为所有层次的学生设计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小组合作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在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也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在进行小组划分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每组的成因都有成就好的学生,也要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好组之后,让各成员合理分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认识到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初中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教材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打击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