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中的语感培养

2019-01-12 20:45:50彭刚
魅力中国 2019年23期
关键词:品味语感感情

彭刚

(贵州省正安县第二中学,贵州 正安 563401)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语文课标》中早已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高中语文课标》在“感受鉴赏”目标中也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国家对语感培养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一、听与说相结合培养学生语感

听话和说话教学与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想象创造成分增加。在插图想象时,经常会说出意想不到的故事情节,这代表的想象力在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判断能力也在不断进展着。在培养听、动脑想、仔细辨的听话训练中,学生就能以中对错、好坏,听到好的词同学会赞扬;稍有差错,同学便会。大大提高了的思维能力。课堂的“边角时间”可以进行听的训练。听是学生学习知识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里斯的“20分钟听读启蒙教学”,我相信大家可能会有所耳闻,实践证明:父母为孩子每天朗读20分钟,孩子通过倾听,可以为今后的广泛阅读打下基础,“听读是引诱孩子阅读的‘有声广告’”。著名语言学家卡耐基也说过:“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可见,善于倾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讲解文言文、诗歌、散文时,往往会给学生播放录音,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作家的声音,感悟作品带给读者的无穷魅力。比如戴望舒的新诗《雨巷》,带给我们这样的优美意境:一个青年诗人撑着一把油纸伞,在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找寻一个“丁香一样芬芳的姑娘”。教师的讲解带给学生很多美好的感受,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理解肯定会不同,尤其是这样美的诗文。那教师就利用课堂剩余的“边角时间”,再让学生倾听《雨巷》的配乐诗朗诵吧!相信学生会进一步走近文本,走近作者,更会产生别样的感受的。

二、读与写相结合培养语感

有部分学生由于普通话的不流利,诵读的时候就如“幽咽泉流冰下难”,读得不流畅,就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所以要加强诵读练习。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脑海里就会不断地积淀丰富的书面语言要素,当在做题时,就会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判断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在需要表达时,就会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笔端,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而且我们应当强调学生是要有感情地诵读。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语义的形象化和语音的语气化来传递的。因此,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在诵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语调和语气,要有感情地诵读,才能融入作品,产生共鸣。如读《雨霖铃》中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不但语调要低沉,而且情绪要凄婉,于字里行间去体味那种“肝肠寸断”。而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则应强调高昂激越,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雄浑豪爽”之美。像这样,如果诵读得有感情,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语感能力强,而且会使听众产生同样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在注重学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朗读磁带,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有些课文学生一听就明,一读就懂,教学任务完全可以通过朗读训练来完成。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就是对语文的理解能力长进了,考试时解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引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引发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激活思维,拓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课文语言,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能力。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教学本单元时,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组织、启发、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涵泳品味,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品味,从语音文字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恰当度;从适应语境方面,语体要求方面,领悟语言的得体感;从文章的情感方面,质地方面,气势方面,韵味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最有效的办法是比较揣摩法。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如前面提到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叠用了九个意象,前四句全是写景,只有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点染出一片凄凉的秋色,烘托出一片衰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都笼上一层无限悲愁,正可谓不言愁而愁似东流水,不言苦而孤苦若黄昏之鸦,韵味无穷,渲染了一种萧条荒凉的氛围。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泊心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孤零零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日暮时分,踽踽独行在异乡的小路上,斜阳将他影子拉得瘦长的,望着周边的乡村人家已是炊烟袅袅,而自己的脚步却还不知道能够在何方停留,不由悲从中来,这就是意境。又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和妹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老师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来的句子比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了“纯熟”不但表现曲子弹的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章中的一字一语的特性。“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误失。”

猜你喜欢
品味语感感情
品味“莓”好
幼儿100(2024年13期)2024-04-24 08:37:08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感情强烈的叹号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