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应该了解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无法和传统文化割离开来,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力验证,传统文化拥有着历史性特点和文艺性特点以及传统性特点,另外,传承性和弘扬性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知,传统和文化,这两者都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文化概念的两个主要分支,而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含了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透彻彰显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民思想和文化底蕴以及民族发展态势等。基于上述所言,我们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民族特色,日渐受到世界各国认可与赞许。按照我国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可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涵盖了儒释道文化以及地理、文学、中医文化等,另外,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也是传统文化精髓。五千年风雨积淀之下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对全球文化发展起道了至关重要的效能。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事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但是具体教育环节内仍旧出现了诸多问题,思想教育不充分矛盾凸显,学生一方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并且现在的大学生整体素质呈持续下滑趋势,这样一来,学生身心发展受阻且阻碍了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进程,高校进行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具备着深刻意义。
首先是助力爱国主义等精神的培育。民族发展的支撑点只在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互助的重要桥梁,它主要是借助各个时期民族文化才得以体现的,历史发展让民族精神文化得到不断发扬。因此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显得至关重要,是高校达成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核心渠道,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也会反过来推动民族精神的强化。
其次是会培养高校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多年高等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以重要选修课形式出现,传统文化中囊括了不同时期共性,道德要素和创新要素以及和谐发展要素等价值观均涵盖其中,中华传统文化内部,学术自由的特性尽显,所以说,这也就在各个方面上对学生群体独立自主精神予以正规培育。
再者是强化学生们的人文道德素养。诚信、互爱、谦逊、奋斗均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期间蕴含了手口相传的技艺以及世代继承的价值观、行为标准等,这些都拥有着历史传承特点,与此同时,其变异性和现实性特质都不容忽视,因此高校进行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时,会助推学生人文道德素养建立与强化。
最后是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需知,高校教材育人功能存在,其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任务尤为兼具,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阶段,学生从中便可了解“天人合一”思想,了解到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学习进步的阶段内,可从各个角度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会对本体人格加以了解,因此在各大高校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学生人格发展与健全。
首先是进行正规化传统文化教育结构体系构建。对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政教育的发展体系予以完善,高校一方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整体大纲之中,使其成为必修课程之一,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正规化、系统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另外,高校要日渐优化相关规章制度,运用此种方式来纠正教师不良行为,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优化传统文化教育条件,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需要将传统文化和各个学科之间达成交流互通,助力传统文化的优质继承和高效弘扬,强化学生群体传统文化知识,充裕知识储备的同时顺势培养学生文化创新精神与能力等;较为正确的做法是,要让传统文化教育愈加生活化,教师起到核心引导作用,指引学生从周边生活实践中去汲取传统文化养料,基于此,将传统文化和实践相联,随之形成正确的三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网络构建。高校需要熟悉当前时代的下的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使用效用,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大潮之中。合理凭借新媒体和老媒体,对传统文化价值所在予以普及和宣传,拓宽操作深度和广度,构建深具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网站和数字传媒平台。科学使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传统文化变得愈加形象化,缩短传统文化和学生、民众之间的距离,让传统文化在传承的整个过程中日渐趣味化,从根本上挖掘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是夯实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高校一方要做的就是应认识到师资力量强化对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师资保证好了才能保证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效性和教学有效性。高校教职人员需要及时转变思想、实事求是,积极使用一些崭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借助思政教育来启迪学生心智,改造灵魂、润化心灵。教师开放观念塑造很是重要,也要提升思政教育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质量,通过此种形式让学生们开拓眼界和视野,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对教职人员进行正规培训,强化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让学生乐于学习合计接纳传统文化。
首先是进行满足学生心理诉求的环境创设。国家需要制定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教育标准,旨在提升高校一方对和传统文化节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校领导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传统文化特点以及意义等,创设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力度进行深度强化,随之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达成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双向提升;最为重要的是强化高校部门和组织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为社会维稳做支撑;还有就是要大力实践,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创建学习平台,给予学生充裕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
其次是在优化人文环境的基础上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传统文化可谓无处不在,对高校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拥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对传统文化重点和精髓等加以弘扬,随之创设优质的人文环境,在校内多多组织、开展和传统文化弘扬有关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这是进行传统文化弘扬的主要手段,如此一来,便会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最为常见的就是在校内楼道和教室中张贴诗词字画、名人警句等。
最后是拓宽选修范围的同时精心编写传统文化素材。高校需要增加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程,通过此操作来达成传统文化选修课范围的日渐拓宽,让学生们拥有民族认同感,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不会因为外来文化侵袭而一味随波逐流。中华传统文化教材,需要按照学生发展情况和心智特点等进行编写,教材和素材的内容都应该和生活紧密关联,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助力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拥有文化底蕴,从而在为人处世、谈吐表达上尽显个人魅力。文化读本编写过程中,核心点在于要完美突出传统文化美学、道德内涵要点,给学生供给精神养料。
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遗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在的基本情况就是很多人根本不在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最为见长。现在学生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倍增,就学期间格外重视竞争性的教育,不在乎传统文化学习,所以学生整体素质下滑,文化素养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工作举步维艰。高校的教材育人责任重大,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时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在传承和发扬两个方面下足功夫,认真教育学生,以多样化的教育渠道来彰显传统文化意义、重要性,基于此,更好更优的达成传统文化当前时代价值,提升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实效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