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斌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福建 厦门 361012)
后勤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教书育人服务的。学校工作是一项有目的的、长期的、具有周期性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周期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后勤服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高效率地提供后勤保障,这样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个人理解的后勤工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后勤工作突出一个“多”字。
该特点可以从2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后勤管理的内容多。由于社会目前可能提供的后勤服务还不能满足各单位的需要,因此,各单位的后勤服务门类,无所不包。二是后勤管理与社会上的联系多。各单位的后勤离不开社会的供给、无论是物资、设备、能源、交通,还是人员、技术、空间、信息,都要由社会来提供,各单位的后勤要受社会的制约和影响,社会是各单位后勤工作的总后勤。
其次、后勤工作突出一个“勤”字。
后勤工作质量的提高体现在“勤”上,学校服务工作中所有部门的事都有它的重要性,哪一个部门耽误了都会影响工作,所以我们后勤人在“勤”字上认认真真
地做文章,做学校各部门工作强有力的后盾。平时做到嘴勤、手勤、腿勤,为师生排忧解难,以“及时、高效、热忱、周到”为标准全力做好后勤工作。如:维修这项工作,要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我们做到维修的时间及时,速度要快,第一时间马上赶到,为师生提供最便利的服务,所有报修必须当日结束,难以当日结束的,后勤人员及时解释,并承诺期限,这样师生才能真心配合我们的工作。
再次、后勤工作突出一个“细”字。
我们在制定后勤服务规范时,以管理和服务为主线,把后勤服务延伸到学校
的每一个服务细节。第一完善机构设置,因事设岗,细化岗位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克服人浮于事,避免推诿、扯皮等现象发生;第二细化服务标准,拓展三个服务意识。一是针对本部门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二是在后勤工作中确立规范服务的责任意识;三是提升全体后勤员工整体素质。第三改进工作方法,强化二种能力。一是强化应变能力,后勤服务门在考虑重大问题时,要同时估计各种应变措施,去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二是强化决策能力,作为后勤管理者,要多谋善断,提出全面系统的工作方案,同时要考虑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关系,很多工作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安排好工作程序,既兼顾到各项工作,又能处理好轻重缓急,在细节中体现全局,在细节中关照全局。
最后、后勤工作突出一个“实”字。
后勤工作应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落实,培养服务者做实每一个环节。因为它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后勤工作扎实不扎实,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在后勤服务中,首先要关注每位师生,师生是服务对象,要关注师生的感受,关注师生的需要,倾听师生的声音。如:食堂管理我们多次征求师生意见,不满意的及时改正,一切从师生健康着想,严把食品配料关、进货关、质量关,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无事故。再如:我们把后勤工作计划细化成多个部分,并逐一落实,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后勤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后勤改革步伐、提高综合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系统研究、逐步总结和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
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将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后勤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各个环节,实现后勤保障能力最大化的过程。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需要从创新思维、队伍建设、管理制度、计划决策和服务工作五个方面着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许多新科技、新知识、新观念、新手段已融入到后勤管理的各个领域,体力型后勤逐步萎缩,智力型后勤日益崛起。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每位后勤人必须善于学习新的管理知识,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后勤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后勤工作的新趋势,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快由传统经验型管理向现代科学化管理的转变,使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协调,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衔接,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注重从后勤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保障性、开放性等特性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成果,加速后勤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进程。
后勤工作关系到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就需要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有一定文化素养、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这也是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的组织保证。人是后勤管理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活力的要素。后勤人员的知识、才能、智慧和技巧是后勤管理最珍贵的资源和力量源泉,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管理绩效。所以,后勤部门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实施后勤人才战略,合理进行人员配置,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懂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以点带面,逐步改善和优化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对在职人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专业培训,提高全体职工专业技能。努力形成团结和谐、纪律严明、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氛围。建设一支既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又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后勤优秀团队,实现后勤保障能力的最大化。
同时,对后勤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知识、食品安全、工作流程、操作技能、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为提高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勤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后勤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经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只有建立健全后勤管理规章制度,并且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使管理和服务逐步走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后勤规章制度要力求精密细致,抓住要害,便于实施。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确保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
科学制度是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手段。高校后勤工作摊子大、头绪多、业务杂。要实现管理规范、科学有序的工作目标,就必须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后勤管理人员的言行,就必须建立后勤保障标准体系,做到后勤服务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达到做事有目标、执行有标准、问题有反馈、结果有评价、绩效有奖惩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同时,面对新的环境和要求,要动态更新、修改和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化。
后勤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教书育人服务的。学校工作是一项有目的的、长期的、具有周期性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周期性。因此后勤工作必须实行计划控制,如果计划不当,就会造成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出现决策上的失误给学校带来重大损失。搞好后勤管理的科学化,就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后勤管理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在计划中要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责任清楚。同时,后勤工作管理的科学化重点应放在抓落实上,只有落实到我那才能客观公正的检查评价每一项工作,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是后勤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后勤人员要提高服务意识,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意识。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力求做到服务要真诚,立即能够办的事要立即办,绝不能有推诿拖沓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后勤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是深化后勤体制改革、促进后勤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后勤服务涉及每个职工,与师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情绪、工作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切实加强后勤科学管理,实现后勤管理体制科学化、机制规范化、手段现代化,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学环境的完善和教学设施的增加,学校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及时、准确地保障学校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后勤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