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兆华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河北 邯郸 056000)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指导,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去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传统的“以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生为主”的教学,把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的 “要学、想学、能学、会学”!结合自己近些年来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能够推动人求知意愿的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趋近的倾向,一个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会对学习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有惊奇的感觉,在学习中,也能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学习完后,他会有学习的满足感,会觉得自己在学习中获得了启示,并因此而心情愉悦。所以说,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老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从生活现象入手,由于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老师可以将物理学习从生活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蒸发一课时,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提出如:为什么湿衣服能够经过晾晒变干;生病打针时,擦在皮肤上的酒精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变干;平常洗完头发后,湿头发为什么会自己慢慢变干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发学生对蒸发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便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更能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进行死气沉沉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对于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问题串设计之后,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来完成教学。适当的内容是指符合学生认知层面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理解的知识,能够掌握的规律和结论。
如《透镜》的教学,教师设计如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串,通过教师简单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所设问题如下:什么是透镜?透镜分为几类?(前两问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如何区分两类透镜?(这一环节老师介绍透镜的光心、焦点和焦距)如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归纳出平行光聚焦法可测凸透镜的焦距)是否可以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出凹透镜的焦距?(实验发现不可行)如何测凹透镜的焦距?(两块透镜可以组合成望远镜)可以组合成几种望远镜呢?(后两问作为学生课余时间的研究内容)。学无止境,课后是学生的提升过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激起学生探究、求知、求真的欲望,一定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物理教师要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和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学习情境,引发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求知之中。比如笔者在讲“汽化和液化”时,让所有学生在手上擦一些酒精,感受一下汽化吸热,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让学生来定义什么是汽化?了解汽化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的,并举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汽化现象,什么时候应用了汽化,什么时候减少汽化,学生通过实验的体会,会努力寻找答案,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知道了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就会更加乐于学习物理知识。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捕捉物理现象,拉近物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周围,理解物理知识的价值。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物理教师要做好创设问题情境。合理新颖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通过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点拨会使探究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问题引导教学应不同于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问一答,应该改变这种方式,使问题教学进行创新,使问题教学在构建新旧知识的连接上,使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能够稍微努力就能达到探究的目的,通过学生的努力就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笔者在教授“分子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从不同的实验角度进行分析,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实验分析,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表扬激励探究成功的,鞭策不成功的。对于分析探究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笔者告诉学生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探究,才能取得丰富的科学知识。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世界观。
总之,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等。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热爱学习物理,成为学习的主人,时刻保持在学习的最佳状态中,塑造学生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