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霞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上宋中心校,河北 邯郸 056000)
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深厚的语文文化知识,还间接推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发展有积极意义。然而,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还不够完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想偏颇,导致语文教学缺乏趣味性和有效性,不仅使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还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不理想。情境教学方式能够让语文教学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多彩,从而确保学生知识理解和吸收及教师教学进度完成。
作为一门很重要的初中课程――语文,课堂导语对能否利用好课堂有限时间至关重要,著名唐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效率往往与导课有着直接的作用,导课的好坏和课堂效率是成正比的,实际上,导课就是在每次课堂开始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二者建立情感和友谊的桥梁,一旦这座“桥梁”建立好了,它就可以为整个课堂打下良好的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对新知识的渴望与兴趣,进而使整个课堂变得活跃与生动。学生学习的好坏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兴趣将学生的心思吸引在整个课堂上。”因此,一旦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导课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积极调动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由被动灌输到主动接受转变。
目前,多媒体教学早已引进到课堂上,其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作用,能够积极促进教学。所以,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一种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活跃程度,使教学气氛达到最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上能够使用直观的视频和听觉材料进行教学,及时创设课堂情景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教授那些写景抒情以及景物课文时,诸如《春》《荷塘月色》《紫藤蔓瀑布》等,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那些画面,使很多没有见过该意境的学生能够通过视频播放如同亲临其境。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网络上收集教学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些诗情画意的场景在传统教学课堂上是无法表达出来的,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就会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还能进行知识的学习,老师则可以通过文字的讲解与朗读,让学生感受意境的美妙。在不经意间学生的学习能力、领会能力以及朗诵能力就得到提高。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引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声音、视频和文字同时展现,学生可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在《爱莲说》一文中,讲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时,就可以用幻灯片展示画有莲花的图片,在学生仔细欣赏中,加以指点和启发,同时有感情地讲述:同学们,周敦颐是如此这般地给我们描绘了莲花的美好形象;再引导学生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风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爱莲之情便溢于言表。这种创设图画情境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比空洞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例如:在讲授《宜兴紫砂》时,让学生带来一些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学生边看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说:“你看了这些茶壶有哪些想象呢?历代文人和画家以紫壶为题材写诗作画,谁能说出这些文人墨客的名字呢?这一系列教学情境的创设,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以茶具为重点,从宜兴紫砂的价值说起,再从造型到精神内涵两方面说明其美学价值。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越投入,就越能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的意义。
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我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文本中的情景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波澜。
总之,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其共性都是通过教师创设学习的诱因,激发学习情趣,调动学习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