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
(安阳市崔派艺术研究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现如今民族器乐逐渐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轨道,创作技法的多样性赋予了民族器乐新音色的探索及多方位的音乐表现,这一与时俱进的改变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为民族器乐创作的作曲家,会受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熏陶。在他们美学观里,融合了道家思潮与儒家思潮的精华,喜欢在作品中积极的表现民族精神风貌和情怀,因此在一些作品中,他们有意识的剥离表象,或潜入到人的情感深处,或抽象出事物的精神风貌,尽可能的使音乐真正体现音乐。一些作品中戏曲音调的运用以及自由的渐变节奏处理,都细致的折射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
大众媒介电子技术的高复制性和广泛传播性超越了时空界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对感性化的空间。视觉艺术把无数作品一起奉献到人们面前,使大众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利。在这种崭新的氛围中接受者感受到的是自由,他们在享受信息传媒所带来的“艺术”之前就先享受了生活本身,可以说新的信息传媒手段为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奠定了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艺术由此成为了人人都能参与的事业。普通大众在不经意间融入了艺术创造的感性空间,被各种各样感性形象所包围的他们逐渐意识到作为“大众”本身参与艺术创造和审美既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当代艺术审美的大众化取向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的也是非常明显的。艺术家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加贴近大众,得到大众的认可必然要选取大众所感兴趣的范围。在题材方面要尽可能的通俗,更多的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去思考艺术创作的需要。总之,就是在常见的题材中发现闪光点,运用最普通的表现方法创造出感动人心的作品。
听众群以受教育的程度来划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欣赏水平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同时也会决定音乐传播媒介的不同。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对话的时代。这种“对话”虽然已经成为现代人推崇的思维方式但在根本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颇深。老庄和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本身就是很美的艺术作品,而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的互生的模式也是美的。可以说正是这种对话给中国传统文化添加了一抹浓厚的美学色彩。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对这种对话和沟通最为敏感的当属艺术家。在这个大众对话的时代,艺术品已经成为我们自身文化在生活上的延伸,在此不断延伸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的各种表象、人的社会活动在经过艺术创造之后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艺术品作为这种延伸的实现使艺术家更多的关注到社会大众的需要,而不再是仅仅集中关注作者内心的焦虑。艺术家将眼光放置到更加现实的位置,观察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和人类文化价值的变化,这样艺术才能集中表现当代艺术的本质,创作出更多鲜明可感的形象。
20 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展进入了以科学技术为引导的时代,这也使得当代艺术及其创作手段更多的被纳入了科学因素的涉及范围内。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越来越直接的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这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看待艺术和理解艺术的方式;另一方面更推动着艺术向更加现实的生活领域的靠近。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手段艺术和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只有在科技高度的今天才能真正实现,原因在于这种技术消除或者至少消除了两者之间沟通的阻碍。
诚如我们所知,艺术最初是与大多数人紧密相关的,刘锡城先生曾经说过:“原始艺术是原始人创造出来的而又为原始人共同享受的一种艺术。当原始人的全部意识形态还没有分割成各个部分而是一个统一体的时代,原始艺术对原始人的生活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说明艺术在最初时期就是“大众”创造而且是为“大众”服务的。只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才开始出现了相对的艺术创作者。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艺术一直被少数人所占有,这类人主要由占社会的主流地位的文人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构成。这种所谓的精英艺术因为被统治者利用成为他们从思想上控制大众的工具,所以必定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所创作的。而影响艺术的大众化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恐怕还是由技术所决定的,古代各种有价值的艺术品不是深藏于皇宫大内,就是被有钱有权的文人士大夫所收藏,普通人根本没有渠道接触到这些好的作品,更不要说近距离的欣赏了。先进的传播手段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形式,同时也对艺术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的,所以我们在充分肯定中国艺术审美大众化取向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和时代原因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这一现象作为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的结果。我们在讨论当代中国艺术审美的大众化历程时,要把这种既定的事实当作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不仅意味着今天的艺术审美大众化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而且还说明当代艺术审美的大众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的一种继续和完成。
今天,无论是国外的后现代文化还是国内新时期的文化都呈现出了由精英向大众转型的一种态势。越来越多的“精英文化”、“高雅艺术”由少数艺术家自娱自乐的“象牙塔”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艺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艺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在于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食粮从而为社会和谐发展产生动力。作为人类精神延伸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它要为人类提供精神乳汁就必须从“高高在上”的姿态中俯身向下,慢慢融入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接受启迪。这意味着艺术的大众化必然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
当前的大众生活被包围在艺术品当中,艺术几乎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审美认知的形象化人们在审美愉悦的情况下体会到一切感观的快乐,日常生活中可看可感的都是具体的形象,审美开始由理性愉悦向感性愉悦转变。艺术在生活中的普及使人们越来越多的与艺术对话,在对话中感受到艺术与生活融合之后给大众带来的人本主义关怀。从本质上说,这种与艺术的普遍交流本身就是大众开始自我实现的方式,因为艺术与生活的联姻自然会使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愿意关注与生活有关的内容,这些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必然能够在接受者内心深处引起自我的共鸣。
关注艺术作品的感性形式就是关注作为接受者个体的真实感受,而这种真实感受的获得就是通过对话得以实现的。也正是在这种感性氛围的对话中大众才真正了解自己、重视自己实现真正的自我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