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四小学,江西 九江 332200)
在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源于生活的,并与人们生活的实践息息相关,数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利用数学的相关原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生活难题,将生活化教学融入数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力,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原理中的生活小知识,也可以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教育就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必须相互配合,相互磨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本文将从小学数学现状开始分析,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原有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讲授数学知识,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体现了教学理念与生活体验的统一,是将现实生活与未知生活相结合,给予教学以生活的意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1]。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的实践,小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但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很多老师都有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味的讲授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当下,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同时将一些没有理解的数学原理带入生活实际中,不断实践,也许会找到答案,茅塞顿开。
其次,小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比较活跃,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可以帮助同学锻炼创新能力,增强对知识的印象,老师应多加引导,鼓励学生多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
学习本身就是自己的事情,在小学数学阶段,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知识的这个特点,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样便可以解决学生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在素质教育的当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传统的教育模式,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实践中,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中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且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常识来引出新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大家组成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的团体,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相互独立,互不干预,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是极其不利的事情。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与小学数学教学中,将会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弊端,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巩固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
数学思维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通过搭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是一门偏理科思维的学科,理科性对理解力,思维力要求都较强,而将生活化教学引入数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数学知识更好理解,学生可以从生活化角度看到数学知识,能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思考,利用自己的生活知识巧解数学知识,达到实践的作用,提升学习效果[3]。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模拟生活,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力更加强烈,激发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引入,如讲授“圆”的知识时,就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如自行车车轮,月亮,钟表等,引发学生对圆的思考,从而得出圆的各种理论知识,由此学生再进到相关实物时,便可以重温数学知识,带动学生思考[4]。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生活化的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亲自实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