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桂
(安徽省东至县木塔中心学校,安徽 池州 247274)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左膀右臂,是学好语文课程的关键,同时,阅读与写作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纵观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都无法做到融合在一起,通常都是读写分离,或是机械的结合在一起,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写作水平低下,同时阅读速度也不高,总之语文教学不尽人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语文素养越来越重视,语文学科可以说逐渐成为所有文化学科之首,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就成为了学好语文的目标。
虽然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但很多教师还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还不能完全从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我国,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师还是讲读与写相分离,阅读课上带领学生读文章,写作课上带领学生认真写作,更有一些老师,认为写作与阅读本来就是两大部分,在阅读课上,一味地以纠正学生发音和朗读语调为首位,阅读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使用优美的语句,但却没有要求学生将好的词句抄写下来,以便形成学生自己的资料库。学生长期缺乏动笔的机会,不能将阅读中的好词好句积累到写作中去,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提升[1]。
不得不说,现在的教育过于任务性。现在的教学课堂通常是老师下达一个任务,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接受,就一味地下发,而在学生接受到老师的任务之后,也只是麻木地着急完成任务,完全没考虑到老师是如何精心的布置任务。原有的教育模式就是老师布置任务,之后便引导学生读书本内容,完全没有进行“写”的指导,只是在课程将要结束时匆匆让学生写其中的一段,教师选取几个进行点评,时间充足会给予一些建议意见,时间不足就草草带过。长此以往,结果就是学生只会盲目的抄写课本中的语句,大多数文章便千篇一律,并且部分语句也不连贯,老师又没时间纠正,粗略看一下,完全不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更谈不上指导,这是我们广大师生需要反省的问题之一。
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同时模仿能力也极强,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才有可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积累到高质量的素材,才能合理设置情节,用多种手法进行对照练习,因此,教师应经常组织阅读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多积累写作素材,摘抄优秀词句语段。教师可以将词句摘抄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在阅读课上,督促学生带好摘抄本,遇到好词好句就可摘抄下来。还可选取优秀学生摘抄笔记,进行课堂共享,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升学生写作技巧[2]。
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积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不仅要教授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同时还要拓展延伸一些课外知识,寻找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读物,图画,报刊等,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丰富知识储备,为写作提供基础保障。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寻找不同的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让学生自主选择,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日常积累,切记不要将阅读变为死板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如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等,这对学生未来兴趣的培养以及日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3]。
教师通常是最了解学生的人,有研究表明,孩子的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性,针对学生的个性建立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师在阅读教学课程中,可以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丰富知识面,例如在一次阅读课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选取了课内和课外两篇文章,并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阅读,阅读后展开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并讲述文章的中心思想。听完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后,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调整。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发现学生对两篇文章都有了不同角度的深刻见解。探究式讨论阅读,学生不但学习课外文章,积累了写作素材,还开拓视野,培养了创新思维[4]。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大大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同学之间也更加团结,同时也让他们理解了团队协作的意义,可谓一箭三雕。
教师除了日常讲授之外,也要为学生安排阅读内容,并下发写作任务,教师要对每位学生每天的作业进行详细的评价和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切记,不要让阅读成为孩子的学习负担[5]。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要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并运用到写作中,丰富写作文采。在写作课程中,教师还应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技能,及时指出错误的地方,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详细的阅读写作计划,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