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美琴
(南昌航空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江西 南昌 330038)
教学以来我一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老师,两个班的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异,区别在于课堂专注力,一个班的孩子80%以上会很认真听讲,另一个班的孩子相对来说就不是很理想,我在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课,听课的效果却差异这么大,可能是时间分配不均匀,因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因此和这个班孩子接触的时间更长,对他们更了解,同时,我想对于以后的课堂的设计方面需要下功夫。下面我主要针对我班的一名后进生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该生叫范哲涵,学习主动性一般,家长太忙,主要是爸爸管学习,但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孩子本身很懂事,但因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想学但接收不了新知识,因此针对他这种情况,我免去他每周的数学知识要点总结,我让他把大把时间用到课堂基础作业上,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掌握了,但在上了3课时后,他在计算时总是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于是我开始思考,怎么样可以解决这种现象,我回到知识的原点,让孩子每算一步就空一行,再算一步,每写完都要画好线,然后纵向也要划线,这样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再进行相加,终于,运用完这种方法后,计算错误减少了很多,看来对于这种孩子很适合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以后遇到的学困生。为了让他能跟得上我的节奏,要求他课前预习 ——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
通过这个孩子的事例,启发了我,因为每个孩子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于是我需要将孩子们分好类,对于有些孩子确实需要放慢脚步,适当的调整作业,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到了高年级孩子们的自主能力也提高了,因此在这段时期里我不同于低段的教学有以下两点:
每周上完课,我都会布置这项作业,目的是让孩子们很好的去梳理本周所学的知识,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是一句两句的写,到后面孩子们越来越娴熟,明白了怎么写,写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还有些图文并茂的,还有些会写出自己在本周里哪些是掌握的不够的以及遇到的疑惑,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帮助我去辅导孩子们,而且每周一我都会及时进行批改,对于写的好的进行加分,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标准之一,上课前我会把一些写的好的作业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去效仿,为了鼓励孩子们,多思考,我常常说有些孩子写的这本数学知识要点都可以出书了,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让孩子们当堂写课堂作业,当堂改,我发现这种方法,孩子们很乐意接收,而且很喜欢这种方式,于是我就在想,既然孩子们喜欢,就好好的利用起来,而且这样做也有很多好处,其一在这期间我会第一时间关注学困生看看这类孩子掌握的情况,可以帮助我很好的了解孩子们掌握的情况并及时辅导,其二,对于完成的比较好的,我会让他们作为小老师进行批改,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二次复习;其三,对于一些写作业不够规范的,我有意让他去批改一些书写工整的作业,让他进行学习。以后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运用这种方式;其四相当于给孩子们的作业减负。
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没有经过教学反思的经验,其意义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解读,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形成经验的过程既是对经验的解释过程也是对经验的理解过程。在教学反思实践中,可以使用“反思档案”,其中包括:一是忠实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二是对文本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学理论。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在我教学生涯中,我只有不断的去反思不断的去总结经验,多贴合每个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很好的去教学每个不同层次的孩子,才能够让学困生不困,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进一步让他们爱上学习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