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云南 昆明 650214)
教育部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为例,对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展开分析。
“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是本节的重点、难点。教材对细胞核的功能并没有直接作出阐述,而是给出“资料分析: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的四个实验资料,作为学生讨论细胞核功能的材料。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处理,往往就是让学生自行学习资料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出细胞核的功能。但是这样处理,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未能体现“核心素养”、“科学素养”的观点。
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对旧教材进行优化调整,在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为广泛的内容,将科学探究及小栏目作为实验的主要活动,形成科学探究活动[1]。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我采用让学生充当“小小科学家”,将“资料分析”中的四个实验资料写成实验报告的形式。
实验分析报告单具体设计包括:实验主题、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实验分析等。
学生通过对资料中简短的文字进行分析讨论,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填写实验报告,包括分析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描述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等。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充满了兴趣,能够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并在学习后能够掌握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
通过以教材资料分析为依托,让学生充当“小小科学家”,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来分析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渗透生物科学史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有效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学习的科学方法、技能,理解科学过程和科学本质,逐步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