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娅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凤仪街道中心小学,贵州 遵义 563400)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朗读教学法是普遍教学方式,朗读方式与技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更是学生在建设思想方式与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的重要发展途径。因此,为完善小学生阅读技巧、方式方法,要求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并提升自身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技巧使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心理状态与世界观不成熟,使学生对教师讲解知识见解较为浅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列举知识点并依次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去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的朗读只是对着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对课文没有更加深入理解,久而久之,朗读只是流于表面,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没有深入理解。针对这个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并为朗读做出相应策略,从而促使朗读教学不断发展进步[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朗读教学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使学生感受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真实感情。要实现有效朗读,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朗读水平与阅读能力,同时给学生做好表率,与此同时,要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朗读的重要性。比如在教授《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出深入理解并针对课文内容朗读出自身特色,将课文中的磅礴气势变现出来,同时文章阅读要沉着稳健,促使朗读达到最大化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朗读实践中,要使学生表达出自身对课文理解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扎实语言功底与文化底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制定切实可行朗读计划给学生做出科学指导与评价,用切实可行方式方法促进小学生语文朗读不断进步[2]。
“读”是朗读教学过程最基本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更多观察学生优点,在学生遇见朗读困难时,教师要考虑好如何针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正确朗读部分表示肯定,针对朗读中不足做出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做出正确改进并鼓励学生进行再一次朗读,促使学生在不断阅读时间中摸索出适合自身阅读的方式方法。要实现有效朗读前提是教师要有更深层次文化底蕴。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扎实语文功底。将朗读放在整个语文教学的突出位置并搭配科学教学方式促使语文教学综合素养全面提升[3]。
在小学语文朗读过程中,针对课文中难点重点教师要先行示范,使学生理解在遇见类似文章时,才能阅读出作者真实情感,比如在教授《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集体朗读方式,待学生朗读后做出评价并给出指导意见。待教师给出指导意见后,教师再进行示范,朗读出作者包含的感情、长短句搭配及停顿。等待教师示范后,让学生进行对比,找出自身朗读不足,从而为以后朗读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师扎实语文朗读基础上并配合示范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进行很好阅读指导。除此之外,教师个人魅力也是影响学生朗读重要原因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魅力与特点,由内而外,用独特方式与新颖理念感染学生,教师要自身重视正确教育体系与观念,教师要做到课前准备好教案,来配合朗读教学实施,在小学朗读教学中要讲究良好教学效率与效果,在教学时教师也要对自身教学能力修养进行提升。良好教师素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行举止大方得体,也是教师独一无二教学方式,个人魅力的一种展示。当然教师良好素质与先进教学理念,大方得体教学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练就,是需要教师在漫长生涯中慢慢品味。在实际教学中逐步积累经验,最后,教师在对朗读进行批判教育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做到张弛有度,谨言慎行教学,从而促使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断进步[4]。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学生进入课文中所包含场景中才能表达出真实情感。要想将学生带入课文中所包含知识场景中,要求教师要积极创建课文中所包含情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照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将枯燥语文知识变成生动、鲜活生活场景。比如,在讲解《掌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文中主人公想象成自己,并感受“自己”的变化与性格特点。用角色扮演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使学生感受主人公性格特点,用角色带入方式增加学生朗读兴趣使朗读效果事半功倍[5]。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广大教师进行深思并改变自身教学方式方法,找出自身教学优缺点,不断完善自身教学素质、素养。文中介绍几种朗读法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有效提高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作者感情变化,从而更加准确把握文章要义,促使小学生在语文朗读时不断提升。在学生不断提升朗读水平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身教学能力,提升自身教学朗读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做出科学、可行的建议与指导,促使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