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
(贵阳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贵州 贵阳 550000)
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数学概念处于基础性地位,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引入科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背景下,可以实现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等的有效培养,为从根本上强化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人们认识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数学概念逐渐形成的基础,然而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在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习惯性使用感性思维,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合理呈现数学概念,并注重对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论性、抽象性较强是数学概念的基本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从外延和内涵两个角度出发展开讲解,从多方面入手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1]。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细化分解数学概念,确保所呈现出来的数学概念形式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相符,在逐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强化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小学生喜爱的“图画式”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概念的分解,在将数学概念划分成多个句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将数学概念描述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更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所画出来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提升小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概念的能力。
例如,在“圆”的概念相关教学活动中,以一个端点为基础,在平面内促使线段旋转一周,所形成的轨迹就会构成一个圆。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铅笔等在一张纸上进行圆的绘画[2]。整个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能力等都能够被有效调动起来,对于强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尽管数学概念本身呈现出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但是数学概念的应用范围较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展开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从直观角度出发来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应用过程,这对于小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应用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展开数学概念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在给予小学生直观体会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入小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来描述和呈现数学知识,通过事物感受来深刻体会数学概念的内涵[3]。此时可以对相关教具以及模型进行充分应用,如多媒体技术等,综合应用视频、图片以及音频等多种形式全面呈现数学知识。
例如,在“图形与变换”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中,要想促使学生对位移以及旋转等抽象化的概念产生深刻认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剪刀以及纸片等教具,通过剪出两个三角形的方式,应引导学生观察在特定的移动路线基础上其中一个三角形出现了位移,同时在三角形转动一段距离以后对所形成的角度进行测量,通过观察角度的方式来理解旋转的概念。在给予学生直观体会的基础上,能够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概念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性较强的特点,部分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容易出现混淆等现象[4]。针对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展开数学概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对比式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为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奠定基础。
例如,小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经常性会出现混淆“分数”、“小数”、“负数”等概念的现象,因此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三个数学概念知识进行对比,找出三个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即都需要使用“数”,再明确三个数学概念之间的差异,即小数与整数存在区别,而平均划分整数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分数等,而负数则是小于0的数等。在详细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系起多个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在长时间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起数学概念系统等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结合数学概念以及小学生理解和认知特点,积极引入充分呈现小学数学概念的含义强化学生理解能力、给予学生直观体会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概念、通过概念对比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数学概念知识等多种教学模式,为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质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