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博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实践经过提炼发展为认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认识有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事物表面的、外在的联系,虽然生动而具体但不能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也被称之为初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发现的事物的本质或内部彼此的关联性,虽然间接而抽象但能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有时也被称之为高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矛盾统一的,这在认识的两次飞跃中得到一定的体现。只有感性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和深刻本质,此为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当理性认识回归于实践之后,人们通过学习掌握其实质和精髓,并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此为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础,唯物且辩证地论证了认识的相关问题。透过实践,我们能够厘清认识过程中改造与被改造、主体和客体、反映与被反映等多重辩证关系。这不但让我们明晰认识要经过实践才能形成,而且让我们清楚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按照辩证的规律发展。由此可见,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期间,要尊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多为“00”后,他们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从小就通过自媒体、网络等各种途径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接触内容的广泛性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比如有的学生重感情,有的学生重金钱;有的学生从众追求时髦,有的却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有的学生觉得要永远跟党走,有的却认为政治事不关己、漠不关心…… 简而言之,他们不再是以一种价值观念为导向,而是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1],多样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得高职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足够的认同度。
受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的目的就是希望找到一个好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以“对我未来职业发展是否有利”为出发点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现在的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一切为自己的功利主义[2],缺乏足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难以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效契合。
1.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认同教育
要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中介效应,引导高职学生对个人层面的理解和认同。其一,加强教育引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四个倡导入脑入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其二,优化教学资源,发挥隐形教育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契机,推动教育教学各个层面的改革,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起到价值引领和榜样示范的作用。
2.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对国家层面的认同的正向影响显著,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认同对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效果显著。首先,社会要营造绿色、健康、正向的新舆论环境,通过适度调节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导功能[8],通过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传递正能量,营造共享、平等、自由的社会氛围形成公平的主流文化基调,坚定学生对公正、法治的信心。其次,企业和社会组织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让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社会氛围的熏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实践是促进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重要渠道。为此,高职院校要搭建实践平台,推动个人层面的四个倡导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其一,建立志愿者协会,长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特教中心等地开展公益活动,通过身体力行实现感性认识的升华。其二,将暑期“三下乡”的活动有意识的定义为“助力精准扶贫”、“筑梦新时代”、“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等贴近群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其三,激发学生党员自觉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动为同学服务。基层党支部可以开展入党积极分子进新生班级活动,针对新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