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蓉
(南部县枣儿小学,四川 南部 637300)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要逐渐转变为生活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引导而非主导的作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数学问题,而不单单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被动的灌输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充分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接触到的数学内容大都来源于教材,教师授课也围绕教材展开,因此导致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习过程乏味无趣,学生对于外界日益更新的知识了解的少,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教学过程偏向于模式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少,常常只是单纯的知识流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对此并没有充分的关注,因此才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真程度都不高,学习的内容不完整,学习效率低,自主学习的能力无法得到培养与提高。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偏向于感性化,对于数学这种较为抽象,讲究逻辑性的学科,只有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最大程度的理解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如果单单只是讲解书本上的知识,而不与实际相结合,那么学生将很难记住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并且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法将其正确的应用,学习的成果必定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天所要讲授的内容,描述一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情景,并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来思考问题、联系实际生活、自主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讲到《矩形的认识和计算》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的事物是矩形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学生听完问题,开始联系实际生活,回想有什么事物是矩形的,然后可能会回答桌子、书本、门等其他各种各样的答案。此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答案并给予他们答复,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回答问题得到了教师的认同,这样学生心中才会有一种成就感,才更加的有积极性来继续学习。另外,教师必须保证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保持着思维的活跃,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进来。在确保每位学生都思考过之后,教师再开始问下一个问题:“同学们说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点呢?”这时,学生就会想:书本的形状和门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呢?于是就又有了许多不同的回答,课堂气氛也就又活跃了起来。最后,教师要把学生们的答案总结归纳一下,纠正错误,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矩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是直角。”这样的话,在这堂课上,学生们参与了这个思考的过程,对于知识的记忆也就更加的深刻,而教师在这堂课上则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环境,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而不是仅仅只给学生们讲讲枯燥的概念,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那样的教学肯定效率低下,并且被学生厌恶反感的。
生活化教学的前提是课堂上的双方都能够接受这种新模式,而要想达成这一点,就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授课基本都按照教材来走,使得教学过程过于模式化,教师没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课堂气氛沉闷枯燥。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则需要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消化与总结,将枯燥抽象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成自己的内容,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受,从而提高授课的质量。当然,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这确实是一次挑战,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提升自身教学素质的机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转变为生活化教学模式,让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