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宇
(四川省绵阳中学,四川 绵阳 621000)
如今,青年老师在各个中学越来越多的担任班主任工作,甚至在许多地方青年班主任俨然成为学生管理的主力军。青年班主任固然有许多先天优势,如精力充沛,牵绊较少,思想开放,理念先进。但遇到的问题挑战也不少,比如,人生经历的缺乏,在理解学生复杂的背景方面共情程度不够;在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对于问题的轻重程度意识也不到位;与比自己年长的家长们沟通不畅等等。这些问题不能光靠时间来解决,在过程中更要多反思多学习。我作为一名工作5年,带班两年的青年班主任,以下就自己的班主任经历做出浅薄思考。
最好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得“想”当。自己想当班主任的初衷是源自于家里一名很敬重的长辈。他从事了一辈子教育行业,是一名已经退休了的乡镇初中校长。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做老师一定要当班主任。后来经过前三年的耳濡目染,的确觉得当班主任才能深刻体会“教育”二字的真正含义。再加上现在的家庭负担不重,年轻有精力,现在不当以后客观条件只会越来越不允许。因此,当看到被安排班主任时,我心里是很有挑战的激情的。
但,“想”当班主任和“会”当班主任是两码事。年轻有精力,并不意味着可以解决所有事。很多观念的塑造,框架的构建,以及突发事件的解决和拿捏尺度等等问题都需要我“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逐渐有了些体会。
“会”当班主任,先得理解什么是班集体以及班主任的角色。所谓“班集体”指这个班级具有“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互相关心的场所;一个欢聚聚会的场所”。班集体是班级的高级形态,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成为这样意义上的班集体。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们不可随便拿一群个别的人作为集体。集体是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它所以是一个有机体,就因为它那里有机构、有权能、有责任、有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因此,当班主任并不应该像老母鸡那样守着一群学生,有跳出框架的就立即赶回去,而是要去刻意地经营氛围,使之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班主任的角色很重要,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的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言行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因此,当班主任也必须从外部监督着自己,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会”当班主任不仅要树立好自身的正面角色,还得知道怎么“偷懒”。班主任事务繁杂,可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如果事必躬亲,再是怎么三头六臂都会被累垮。按照比尔·翁肯的“背上的猴子”理论,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责任,但岗位责任却会游移,就像一只蹦乱的猴子。领导者原本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猴子”,应该养好这只“猴子”,千万别引其他“猴”上身,导致自己群“猴”缠身,虽然事必躬亲,累得吐血,却难以成效。
班主任不应该是全揽包干,而应该是有目的性地做和不做一些事。学生自己能做的,班干部不做;班干部能做的,班主任不做。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坚持只养自己的“猴子”,不包揽班级工作,凡班干部的“猴子”一律坚持谁的“猴子”谁养好。如此,“猴子”就悄悄收回搭在班主任身上的那只脚,继续回到班干部的肩上。大量实践表明,班主任只养自己的“猴子”,才能建立强势班级,实现高效管理。
“一二·九”文艺汇演是学生们很重视的一次活动。但我班上的确没有才艺和组织能力兼具的人才。我本可以像组织班级合唱节那样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但这次我决定做个“旁观者”。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他们才会看到问题,去想解决办法,即使失败也是一堂很好的教育课。从决定上谁的节目,到抠节目细节到服装道具采买,全是学生们自己想办法敲定。遇到问题了他们会向我求助,我也会客观地给予建议。尽管最后呈现的舞台效果很稚嫩,但作为观众的我能切实地感受到他们的热爱和激情,深受感到他们所发出的光彩是平日在课堂上观察不到的。
高二新来了一位特殊的女生鲁某。她的高一班主任得知在我班时,立马就提醒我她有严重的哮喘病,在高一期末的一个月里,连续发作了十几次。并且她非常坚持不去医院,就算叫救护车来,她也不去。每次的病情发作持续半个小时左右,过后情况会缓和下来,但班上其他同学的课堂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得知后我立马告知了几个核心班委,让他们组成应急机制。
在开学的第二周,鲁某就哮喘发作了。晚自习时她突然大哭并且剧烈喘气,把桌椅都推开,自己一个人跪在地上。见到此状的我大惊,正在我犹豫该怎么办的时候,几个班委迅速围了上来。一个去找她比较熟悉的高一班主任,一个去医务室请医生,一个帮她回寝室拿药,另一个也跪下来陪在鲁某身边安抚她的情绪。整个应急措施井然有序,反倒是我这个班主任无从插手了。经过此事,我又一次确信,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行动能力在我想象之上。只要足够信任和锻炼机会,他们一定会报以惊喜。
班主任每天面对的事情千丝万缕,要做到非常了解每一位学生很困难。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放弃倾听,毕竟学生对班主任来说只是众多之一,而班主任对学生来说却是眼前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