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区第二中学,贵州 毕节 551700)
分层教学法,即是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分为A优等生、B中等生、C差等生。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隐性的差别化辅导。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发展自己。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水平差异明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学习特性等将他们进行分层。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应对其进行隐性分层。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全面,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划分为A优等生。对于数学知识基本掌握,但还有遗漏和不足,存在问题的学生,划分为B类中等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都没理解,缺乏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学生,划分为C差等生。相较于传统的“一刀切”教学,这样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能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这些划分来调整教案的准备。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分层没有固定,应根据学生每次课堂上的回馈情况以及测验结束后的成绩分层及时调整分层。对于成绩上升的学生多加鼓励,对于成绩下降的学生就应该适当地给予警示和恰当的批评。对学生进行分层,既能满足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了对学生的基本分层,在之后的教学中也能更有针对性。
在对学生大致的分层之后,学生的能力有了基本的了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的备课也应该有所不同。在挑选备课方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反应速度、思维拓展深度和广度。因为在数学课堂中,都是讲练结合,尤其练习更是占据大多数。挑选合适的练习题进行备课,也是一个思考。首先,教材基础性的题目应该设置20%左右,不应该太多,但也需要有,这种题目是为了照顾班级里的差生而存在。其次,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微提升,有一点技巧和思维的中等题,这种题目挑选应在60%左右。由于班级里中等生居多,再加上高考大纲中也是以中档题居多,这种题的准备应该占多数。之后是提升题,也就是俗称的拓展题,这种题目一般很有挑战性,考验学生思维的角度、深度、广度等,反映他们数学的综合素质水平。不应该太多,但是也应该设置。这些内容的准备,在教师备课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挑选,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方案。
数学能否学得透彻,课上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框架的构建。教材授课的分层,其一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掌握程度的要求。A优等生要求学习的更多更深,B中等生要求学的稳中有进,C差等生要求学习的基础扎实。其二是为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科兴趣,兴趣越足,学习的动力也就越强,在之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枯燥的感觉也不会特别明显。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基础性的定理性质以及例题讲述完毕后,开始C差等生练习。在提出疑问的时候,由浅到深,先是集体性的回答,后面留时间给中等生练习,结合反馈情况,布置相应的练习。之后讲课的时候,有些难度题,在抛出后给学生思考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A优等生的情况,而不是集体,然后试探性的看有没有学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授课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层次,抛出不同的问题。由于在同一课堂教学的限制,不可能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班的分班教学,所以在讲课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数学知识对不同学生的吸收程度,适当的加快或者放慢。在讲述细节知识的时候,也不应该过多。不同学生学习的能力有限,特别是数学的课堂上,能力差异显著,在集体和个人相统一的原则下,在集体进步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隐性的分层教学。
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年授课分层。在进行教材授课的时候,除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授课,还应该考虑不同的学期阶段来进行调整。在高一的时候,数学知识主要是简单难度,授课的时候教学节奏应该以快节奏为主,辅之以细节的强调和补充习题。在第二学年的时候,学习难度加大。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授课特别重要。在这个阶段,学习的两极化明显加深。在加入了立体几何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吃力,以中下段学生为主,还有些空间想象力不好的学生。这学年,教师授课的时候,节奏就应该放慢,把知识讲透、讲懂才是重中之重,才能更好地为高三的提升打好基础。在最后高三,我们普遍称它为巩固和冲刺阶段,以复习和提升为主。高一高二所有的知识都已拉通学习,高三的教学无非是不断地练习,查漏补缺。教学的授课在这三个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学生在课堂上以对知识的理解和基础性掌握为主。而在课后,就是对自身问题的查漏补缺和能力的提升拓展。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性,教师的课后辅导也应该更有针对性。首要明确的是,课后辅导的重点在C差等生以及B中等生,尤以C类学生为主,因为他们的问题最多也最容易解决。A优等生的提升主要靠的是课后他们自主性的练习和思考。教师留下课后思考题,这些学生基本上都会抽空完成来提高自己。这类学生课后的辅导题也已经足够,所以教师不需过多的关注。因为数学是长线学科,速成提高基本是不现实的,更多靠的是常年的积累和思考方式的定型。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像是难度题,基本不可能再辅导进行提升。对于C类学生,主要是对他们公式的抽查和默写,比如高中阶段的三角公式,或者是立体几何中证明所需要的性质和定理之类的。根据考试后学生之间的反馈得知,差等生的基础知识都还完全不过关,更别提之后的学习。而对于B类中等生,也应该重点关注他们的学习程度,课后的辅导更多的停留在对书本常见习题的反复练习,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为之后的阶段提升打好基础,助推他们向优等生迈进。课后辅导的好,整体的数学水平都会有一个明显提升。
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适应了新课标教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要求。通过分层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个性化发展的条件中,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运用好分层教学,对于数学这门“烧脑”的学科,学生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普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