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胡村乡茗洋学校,江西 上饶 334108)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新课程的提出,要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和方法,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使学生主动去学习。
小学生年龄小,好玩,好动,在课堂上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自觉性较差,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的比较被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所在,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扭转课堂结构,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找规律》这一课中,教师列出有规律的算术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这些算术题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找规律,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往,教师很容易忽略学生这一层面,一味地按照教材来执教,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者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简单地画出这些图形。学生会想到书本、文具盒、橡皮擦。木箱子等。通过这种方式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去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探究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1]。如,在《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知识的教习中,教师可以先讲解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数学这门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是其获取知识的第一源地,且生活中的知识通俗易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挂钩,构建生活化情境[2]。如,在《混合运算》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买家和卖家,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购物过程中,物件的累加、找零等都涉及到数学知识,将学生置身与生活情境中,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
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形象、直观,且具有动态效果,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高效消化所教知识[3]。如,在《图形的运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将相关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让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视频内容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知识。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简单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形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手段,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共同成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积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4]。如,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带着小组任务开展课堂讨论。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大胆发言,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共性,做到合理分组。
综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才会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去学习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肯定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采取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进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发展。